工具人,要有工具人的覺悟
次日,仿佛只是一場很平常的早朝。
因為年關(guān)將近,各地呈上來的奏折,也多以歌功頌德為主,盛贊在大明皇帝的英明領(lǐng)導(dǎo)下,老百姓安居樂業(yè),人人稱頌大明朝的好處,云云。
這類奏折已經(jīng)不能牽動朱元璋的情緒,只是保持著平靜的神色,俯瞰文武百官。
糧食,依然是個大問題。
雖然今年全國再次迎來史無前例的大豐收,尤其是應(yīng)天府的淳化、句容兩縣,收成稻谷竟達(dá)到了往年的兩倍甚至三倍,老百姓不但家中有了余糧,甚至還能用來置換許多生活必需品。
這兩三年的光景,淳化縣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水準(zhǔn),都比其他府縣的農(nóng)人,明顯高了一大截。
不過……朱元璋作為大明皇帝,不可能因為一府一縣的收成而沾沾自喜。
他心懷天下,那六七千萬大明子民,都是他必須要操心的。
現(xiàn)在當(dāng)然還好。
但是未來呢?
倘若有朝一日,真的出現(xiàn)了秦楓心聲中提到的那個小冰河時期,那么以大明目前的糧食產(chǎn)量,哪怕是考慮到兩三百年的糧食儲備,能夠用來抵御可怕的天災(zāi)危機么?
朱元璋沒有把握。
所以,作為重中之重的糧食,還要繼續(xù)下功夫。
淳化縣去年的豐收,得益于秦楓從海上帶回來的幾百車鳥糞,借此一舉勝過了句容縣,并且讓句容縣縣令馬兆科輸了賭賽,這是朱元璋親眼見證的事情。
然而要讓全國糧食增產(chǎn),那還是戶部尚書楊思義搞出來的那套紅萍肥田,配合秦楓灌溉新法,若是全面推廣下去,明年的全國糧食產(chǎn)量,想必會更加喜人。
為了對抗那個傳說中的小冰河,朱元璋鉚足了勁,要盡力囤積糧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豐衣足食的江山,試圖突破那個該死的王朝周期律。
對老百姓來說,能吃飽肚子,就是盛世。
更何況還有朝廷推行的攤役入畝,以后徭役竟然不再是義務(wù)免費的了,不論是修橋補路還是修建水渠之類,都由當(dāng)?shù)毓俑贫ǔ鲈敿?xì)的標(biāo)準(zhǔn),參與出力的民夫都能領(lǐng)到一份錢糧,哪怕并不太多,但比之前白白辛苦,那肯定是好了太多。
這個大明朝,真好??!
這是各地百姓真實的呼聲,并非奏折上故意夸大。
但另外還有一句話,在民間雖然很流行,但那些精明的封疆大吏,可不敢把這話放入奏折里,連暗示都不敢。
這句話是:要是不打仗,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