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當全世界的燈塔,海軍是必須要擴充。
兩千人的海軍數量,肯定還不夠,目前只是暫時能用,但長此以往,海軍將會不夠用。
有如今的海外貿易在,海軍軍餉確實能夠自足,不需要朝廷額外給錢。
朱壽問道:“殿下打算,擴充多少?”
朱允熥道:“先擴充到五千人,不過下一次,就是萬人了?!?/p>
朱壽道:“沒問題,我稍后就調兵,讓吳忠他們挑選合適的人加入海軍,但戰(zhàn)船方面應該還不夠。”
“盡可能征集船只。”
朱允熥知道,船只是硬件問題。
也是他們海軍目前的硬傷,那些船是不能突然變出來。
“實在不行,先用商船改造?!?/p>
朱允熥說道:“如果連商船都沒辦法征集,戰(zhàn)船實在不夠用,先確定他們的歸屬,在江上訓練一段時間,等到我們的木頭回來,船塢那邊就能有足夠的船只產出?!?/p>
沒有船,海軍發(fā)展不起來。
唯有暫時如此安排。
“好!”
朱壽點頭。
吳忠和廖鏞也隨之點頭,畢竟發(fā)展得太快了,總有些配套是跟不上,他們可以理解。
朱壽又道:“如今唯有盡快,再一次送貨物出海,但問題來了,讓海軍去經商,終究不是那么好?!?/p>
經商需要有專門的商人負責。
軍隊最好的還是用來打仗,用海軍經商,以后的海軍還有戰(zhàn)力嗎?
提起了這個問題,朱允熥首先想到沈旺。
這個人確實可以利用,但目前暫時用不到沈旺,需要等到朱允熥下江南的時候再說。
除了沈旺,其實鄭和也是可以。
鄭和開發(fā)新航路,同時帶領商隊經商。
以及把外商,引來大明,讓海外商人來大明購買東西,這樣還省得朱允熥派出船隊到處走。
只要把商稅收到位,控制好海上航道。
外商來了,再給他們一個,固定的位置買賣貨物。
那么需要特定的商業(yè)區(qū),對他們進行應有的限制,免得那些海外的人,在大明肆無忌憚地到處跑。
往來東西方,最好的航道控制,就是馬六甲海峽,朱允熥相信大明海軍早晚會將其打下來,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暫時還沒能組建商隊?!?/p>
瞬間想到了好多,朱允熥又道:“還是要讓海軍,臨時充當商人,海軍經商的時間不會太長,最多半年,我可以把這項分化出去?!?/p>
對此,他們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