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恩的心思
成都北城的城門外,戰(zhàn)斗早已經(jīng)結(jié)束,城門已經(jīng)被官兵打開,在打掃完畢之后,迎接王師進(jìn)城。王繼恩騎在馬上,抬起頭望著巍峨高聳的城墻,心中又是一陣疑惑與迷茫。
他不明白為何如此堅固的城池,竟然只堅持了一天就被攻破了,到底是這幫叛匪太無能了,還是自己帶領(lǐng)的禁軍士兵太勇猛了……
這也難怪,面對這座堅固的城池與城內(nèi)幾萬的叛匪士兵,王繼恩是非常忌憚的,從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他,原本是決定籌集到足夠的糧草與攻城器械之后才打算攻城,若不是因為北方遼人的大軍壓境,皇帝催促攻城,他也不會在今天倉促攻城的。
原以為會是一場傷亡慘重的惡戰(zhàn),沒想到卻以如此戲劇性的結(jié)局收場。王繼恩偏過頭望向身邊的一個中年人,開口問到:“張大人,您學(xué)問高深又久居蜀地,你說這成都城為何如此輕易就破了?”
那中年人正是朝廷派來出任益州知府的張永。
張永字復(fù)之,最初任職崇陽縣令,后因政績頗佳,被調(diào)到汴京,任樞密院直學(xué)士,后來出任益州知州,政績斐然,在官員考核之中名列王繼恩的心思
官兵搶來的財物相當(dāng)一部分上交給了王繼恩,這也是他們?yōu)楹胃胰绱怂翢o忌憚的原因。
回到軍營的上官博玉氣哼哼的扔下兵器,猶自憤怒不已,自己今天向王繼恩進(jìn)言嚴(yán)肅軍紀(jì),卻被王繼恩一頓呵斥。
一旁的楊云帆卻是若有所思,上官博玉問到:“楊兄弟,這王大人如此的縱容士兵搶掠,難道就不怕重現(xiàn)王全彬平蜀時的悲劇嗎?”
王全斌乃是宋初名將,當(dāng)初奉宋太祖趙匡胤旨意,率軍平后蜀,只用了六十六天便平定了后蜀,俘虜后蜀國王孟昶。
但一路的勢如破竹沖昏了王全斌的頭腦,認(rèn)為蜀人軟弱可欺,士兵隨意凌辱搶掠蜀地百姓,他也不加以制止,后來導(dǎo)致蜀地百姓集體反抗,遍地烽火,趙匡胤用了兩年的時間才平定叛亂,王全斌也被憤怒的趙匡胤一貶再貶,名聲掃地,若不是朝臣勸阻,趙匡胤真想斬了王全斌以泄心頭之憤。
如今王繼恩的行徑像極了當(dāng)年的王全斌,不得不使人擔(dān)心舊事重現(xiàn)。
聽上官博玉如此相問,楊云帆猶豫了一會開口說到:“雖是如此,但我感覺王大人肯定是另有用意,前車之鑒,以王大人的聰慧,他應(yīng)該不會不知道吧?”
“哈哈,不錯……”正在此時一聲爽朗的笑聲從屋外傳來,正是劍門關(guān)守將上官正。
“爹,你怎么回來了,不是今晚要陪王大人和張大人他們擺宴慶功嗎?”上官博玉疑惑的問到。
“爹今晚還有事要做,就不去摻和了……”上官正開口說到。
“你們剛才說到王大人不去制止官兵搶掠之事,可想到什么原因了嗎?”上官正捋須笑著開口問到。
上官博玉聞言嘴角一撇,冷笑到:“還能有什么原因,因為下邊的人都給王大人送錢唄,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嘛,總不好再去因此為難手下之人……”
上官正聽完搖了搖頭,又望向楊云帆,開口問到:“楊賢侄,你是怎么看的?”
楊云帆皺眉沉思了一會兒,也搖了搖頭,開口答到:“我猜王大人此番必是另有隱情,至于是什么,晚輩就不知道了,還望伯父解惑……”
“是啊,爹,你要是知道什么,就快告訴我們吧……”上官博玉有些迫不及待的問到。
上官正踱了幾步,來到案基前坐下,幽幽的開口說到:“我們本來是準(zhǔn)備苦戰(zhàn)破城的,沒想到卻一日破城,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對王大人來說卻未必啊,你們想想,禁軍來到蜀地近半個多月了,遲遲沒有攻城,陛下一道旨意,這邊便當(dāng)天就破城了,這說明什么?”
楊云帆震驚的望著上官正,開口說到:“你是說陛下會懷疑王大人……養(yǎng)寇自重?……”
聽到這上官博玉也是嚇得冷汗直流,開口說到:“不會吧?這……成都城的形勢我們都是知道的,誰能想到能一日破城?王大人謹(jǐn)慎起見也是沒錯的吧?畢竟!朝廷畢其功于一役,若是此戰(zhàn)不勝,整個蜀地就都可能是李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