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那句“待太子拿出一個切實(shí)可行的方略,再議”在他們聽來,無疑是天籟之音!
陛下這態(tài)度,分明是對太子這激進(jìn)主張心有疑慮,甚至是不滿!
太子先前殺伐果斷,威勢一時無兩,連五姓七望都不得不暫避鋒芒,可如今這“新科舉”之議,顯然觸動了陛下更深層的顧慮!
那便是國本穩(wěn)固、朝堂平衡!
鄭御史與王少卿等人,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最后一根浮木,心中狂喜,他們賭對了!
皇帝終究是皇帝!
不會任由太子徹底掀翻這維系了數(shù)百年的根基。
“陛下圣明!”鄭御史立刻抓住話頭,聲音洪亮,帶著一種為君分憂的懇切,“太子殿下心系社稷,銳意革新,其志可嘉!”
“然則治國非兒戲,取士之道更需慎之又慎?!?/p>
“陛下所言極是,若無詳盡周全可保無虞之章程,貿(mào)然推行,恐遺禍無窮??!”
他極為巧妙地避開了直接反對太子,將矛頭指向了章程不備。
“臣附議!”王少卿也迅速跟上,臉上已不見方才被兵部郎中頂撞的窘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占據(jù)道義高地的從容,“科舉取士,古已有之,然前隋殷鑒不遠(yuǎn)!”
“究其根源,便在于制度粗疏,未能甄別真才實(shí)學(xué),徒令清談之輩充斥朝堂,以致社稷傾頹!”
“太子殿下欲行此道,立意雖高,然若無萬全之策,豈非重蹈覆轍?”
“臣萬死,懇請?zhí)拥钕?,?wù)必拿出一個滴水不漏經(jīng)得起推敲的詳實(shí)方案,方可服眾,方可安天下士林之心!”這家伙更陰險,竟直接將“前隋覆滅”這頂大帽子隱隱扣了過來,暗示太子若草率行事,便是動搖國本,想進(jìn)一步加深皇帝對太子此舉的反感。
一時間,原本支持科舉的寒門官員和部分中立派,也被這番言辭說得有些遲疑。
是啊,空談理想容易,拿出具體可行的辦法才見真章。
太子方才只提了“分科取士,不論門第”的大方向,確實(shí)顯得空泛了些。
見勢已成,以為抓住了太子的痛點(diǎn)。
更多依附世家的官員紛紛出列,言辭或委婉或直接。
總而言之。。。。。。核心意思只有一個!
太子殿下,您光喊口號不行,得拿出真東西來!
拿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