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地的名士,官員,學子,以及少數(shù)被邀請的商人濟濟一堂,寬袍博帶與錦衣華服交錯,談笑風生間暗藏機鋒。
趙牧依舊是一身低調而不失品味的深色錦袍,帶著阿依娜和老錢,找了個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自顧自地品嘗著案幾上的茶點瓜果,仿佛真是個來湊熱鬧的閑散商人。
文會初始,自然是傳統(tǒng)的詩詞唱和。
幾位頗負盛名的才子輪番上場,或吟詠襄陽古跡,或感懷春光易逝,引來陣陣喝彩。
氣氛熱烈而和諧。
然而,當那位主持文會的崔刺史,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中年官員,登上前方特意搭建的“論道臺”,宣布進入“漕運海運之辯”環(huán)節(jié)時,園內的氣氛頓時為之一變。
崔刺史引經(jīng)據(jù)典,先是大贊漕運乃“國之命脈”,連接南北,穩(wěn)定可靠,滋養(yǎng)京畿百萬生靈,乃是歷代先賢智慧的結晶,是“王道”之所依。
言語間,將漕運拔高到了關乎國本,體現(xiàn)傳統(tǒng)治理智慧的高度。
隨即,他話鋒一轉,談及海運,語氣雖依舊平和,但用詞卻微妙起來。
他提及前朝嘗試海運的“教,暗示其風險難測,易啟邊釁,更將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隱隱與逐利忘義,可能資敵,甚至海盜聯(lián)系起來。
雖未明指太子,但話語間對朝廷近來鼓勵海運的政策,流露出深深的憂慮。
他的發(fā)言,立刻引得以幾位本地大儒和世家出身官員為代表的一派人士紛紛附和。
他們或從經(jīng)典中尋找依據(jù),或列舉想象中的海運弊端,如風浪損失,海盜劫掠,管理困難,言辭鑿鑿,將海運描繪成一種得不償失,甚至可能動搖國本的冒險行為。
被邀請來的商人中,多數(shù)是依賴漕運或內河貿易的,自然隨聲附和。
少數(shù)涉及南海貿易的商人,在此等場合,面對眾多士林清議,竟訥訥不敢言,或只能含糊其辭。
趙牧在角落里聽著,神色平靜,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溫熱的茶杯。
這些論調,大多空泛,缺乏實際數(shù)據(jù)和具體分析,讓他有些興致缺缺。
就在這時,一位坐在前排,衣著華貴的年輕士子,似乎注意到了角落里面生且氣度不凡的趙牧,又見他身邊跟著容貌出眾,異域風情的阿依娜,便帶著幾分好奇與優(yōu)越感。
高高在上的揚聲道:“那位兄臺面生得很,不知高姓大名?”
“觀兄臺器宇不凡,想必也是見識廣博之士?!?/p>
“今日論及商道,兄臺既是商賈中人,何不上臺來,也談談高見?”
“讓我等也聽聽商海真言?”
話語看似客氣,實則帶著幾分文人對商賈固有的輕視,想看看這個異類在眾目睽睽之下如何出丑?
頓時,不少目光都聚焦到了趙牧身上。
趙牧放下手中的茶杯,抬眼看了看那士子,又掃了一眼周圍或好奇,或審視,或帶著淡淡不屑的目光。
最后,才懶洋洋地拱了拱手道:“趙某不過一介奔波求利的商賈,混口飯吃罷了?!?/p>
“諸位先生鴻儒在此論道,所言皆是經(jīng)國大業(yè),趙某才疏學淺,豈敢妄言?”
“還是。。。。。。安心做個聽眾為好?!?/p>
喜歡大唐:開局帶太子勾欄聽曲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帶太子勾欄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