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另一邊。
離開肖家后,母子倆分開了。
趁著今天趕集,賣雞仔的多,田潤娥計劃去買12只毛雞仔回去。
本來在農(nóng)村里,很多家庭為了省錢,都是用自家產(chǎn)的雞蛋去孵化的。
可老李家喂豬喂牛在行,但輪到雞鴨鵝時,就有點走霉運了啊。
不僅孵化率不高,成活率更是低得感人,12只毛雞苗苗往往能存活個五六只就不錯了。
為此,鄉(xiāng)里鄰居都在開玩笑說:老天有眼,這才公平嘛,不能樣樣讓你們老李家掐尖的嘛。
李恒目標明確,直奔老車站旁邊的報刊亭。
去找文學雜志的投稿地址。
同預料的一樣,前鎮(zhèn)雖然是個鎮(zhèn)子,連小城市都算不上,但報刊亭內(nèi)該有的雜志都有。
品種甚至比他想象的還要齊全。
沒過多久,李恒就翻閱到了《人民文學》、《收獲》、《十月》、《當代》和《花城》等等許多著名文學雜志的投稿地址。
報刊亭老板是個50歲左右的連須胡,注意李恒有會了,見他一下子翻這本,一下子又換那本,書都翻遍了,中間還做筆記,就是不提買的事,頓時有些不耐煩了。
故意敲敲旱煙桿說:“哎哎!我說伢子,這不是圖書館,這些雜志都是用來賣的,你翻舊了我還怎么賣?
你到底買不買?不買就上別地去,別到這攔擋?!?/p>
聽到這不友好的話,自知理虧的李恒沒有介意,反而拿起一本《故事會》。
詢問:“叔,這多少錢一本?”
連須胡還是有些不耐,隨口答:“三毛。”
李恒從兜里數(shù)出三張毛票,遞過去:“來一本?!?/p>
見他真金白銀地掏錢,連須胡的態(tài)度登時緩和不少,接過錢,在好奇心地驅使下問了一句:
“你抄那么多投稿地址干什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