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當然是舉薦鄭安平。
當年范雎被仇人追殺,是鄭安平聽說了這件事,帶著他一起逃跑,幫他躲避追兵。
后來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也是鄭安平假裝成差役去接近王稽。在王稽詢問魏國是否有賢才可以隨他回秦時,舉薦了范雎,讓范雎得以翻身成為人上人。
扶蘇到底還沒在朝中站穩(wěn)腳跟,聽聞這件事的時候,鄭安平已經(jīng)被任命為將軍,開始參與這次和趙國的戰(zhàn)事了。
扶蘇便同父親說:
“有些人真是救不了。”
這么點時間還非要把沒作的妖都給作了,帶不動,根本帶不動。
站在范雎自己的角度,他可能并不覺得鄭安平有什么問題,為了活命投降趙國很正常,也不覺得自己利用職權(quán)報答恩人不對。
但扶蘇不太高興:
“他拿大秦士兵的性命當他報恩的籌碼呢?!?/p>
一將無能害死三軍。
鄭安平打仗沒看出有什么本事,反正第一次上戰(zhàn)場就帶著兩萬人投降了。但他自己是被趙王封了武陽君,那些投降的士兵下場如何卻未可知。
秦國曾經(jīng)殺過幾十萬趙國降卒,趙國當真會善待秦國降卒嗎?
何況鄭安平自己去了趙國,沒兩年就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可見投降也不一定能活命。
扶蘇聽著“大王令鄭安平率領(lǐng)兩萬人支援邯鄲的秦軍”,就覺得頭疼。
他看向父親:
“阿父?”
始皇面色冷凝:
“軍令已下,除非說動昭襄王改變主意?!?/p>
或者鄭安平也死了。
但,把這些人挨個弄死,何時是個頭?
權(quán)利不在自己手里,就會一直出現(xiàn)這樣被動的情況。根源不在范雎或者鄭安平,而是王位上的人年老昏聵了。
直播間里,昭襄王感慨:
[寡人以前是真的很信任應(yīng)侯?。。?/p>
年輕的時候,他常常會長跪著向范雎請教,如何壯大秦國。為了大秦,他并不介意向臣子低頭。
范雎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為大秦出謀劃策,立下了數(shù)不清的功勞。所以到了年老時,他依然信任范雎。
哪怕范雎接連推舉了兩個不靠譜的人,他也依舊去詢問范雎,接下來該怎么解決大秦缺乏大將的問題。
可人都是會變的。
年輕時候值得信任的臣子,年紀大了漸漸有了自己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