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脫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立軍功,軍功可以抵罪。
商鞅制定這套政策的時候,目的就是為了窮民的同時提升秦國的戰(zhàn)斗力。
秦國法度嚴明,規(guī)定得細致又嚴謹。就是為了能最大限度地約束庶民聽話,以及提高他們“犯罪”的概率。
一不小心就容易犯罪,所以經(jīng)常要交罰款,沒有罰款那就去干活。
不想干活是不是?太好了!我大秦正需要你這樣的壯丁去上戰(zhàn)場!立軍功不僅可以抵罪,還可以賺取錢財田產(chǎn)和爵位哦,福利多多,心動不如行動。
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安排里,再加上大秦男丁成年前后都要服兵役,最后就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所以驪山的刑徒雖然是刑徒,人家可不是單純的老百姓。里頭一多半都上過戰(zhàn)場,剩下那些是參加過成年前的兵役、經(jīng)歷過軍事培訓的士兵預備役。
章邯帶著這么一支隊伍出去,加上他們比尋常庶民中征來的兵更急迫地想要立軍功,章邯自己又是個名將,能指哪兒打哪兒太正常了。
這些年因為戰(zhàn)亂結(jié)束的緣故,始皇帝能支配的男丁數(shù)量涵蓋了整個天下。戰(zhàn)爭也就是打打匈奴和百越,征兵情況還好,倒是修建基礎工程更需要人。
所以陛下更想要幫他做苦工的勞力,刑徒難得才能夠抓住機會上戰(zhàn)場。好不容易機會撞到跟前了,為了脫罪他們打得可比旁人賣力得多。
扶蘇翻著奏報說:
“可惜六國不吃秦人這套?!?/p>
大秦統(tǒng)一之初,覺得商鞅的那一套很好用,所以直接推廣到了全天下。要是順利的話,天下萬民也會逐漸成為秦人現(xiàn)在的模樣,家無余錢、為脫罪只能老老實實干苦力或者幫大秦打仗。
統(tǒng)治者還是很喜歡這種乖順的狀態(tài)的,且商鞅之法在秦國用了那么多年,怎么就在外頭行不通呢?大秦庶民一開始也是不習慣的,慢慢不就習慣了嘛!
可惜沒給他們慢慢來的機會。
而且外頭有六國舊貴族故意挑唆,他們哪里會任由大秦如愿,自然要絞盡腦汁地鬧事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法律貴族也要遵循。
雖然貴族罪減一等,也不缺錢財給自己贖身。但是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貴族還想著攢錢招兵買馬復國呢。
大秦的這個政策就是慢刀子割肉,一點點削減貴族的家產(chǎn)。長此以往,別說復國了,家族都得沒落下去。
同為貴族,秦國貴族就無所謂。
因為已經(jīng)習慣了這套律法,犯法的次數(shù)并不多。再加上現(xiàn)在聲名赫赫的貴族全都是靠著軍功爵制起家的,哪怕嫌棄律令太多也不會說什么。
傻子才會質(zhì)疑自己的立身之本,比起律法帶來的小麻煩,律法能給他們提供足夠強力的士卒、助他們立下更多戰(zhàn)功才是最要緊的。
這是既得利益者的立場。
六國舊貴族沒有這個立場,他們只看到了商君策對自己的不利影響。何況六國舊貴以前散漫慣了,他們腦子里就沒有遵紀守法的念頭。
舊貴族:我們只是好好地在家里過日子,隔三差五就有秦國的游繳上門說我們犯了法要交罰金,不交就拉去當刑徒,這誰受得了?
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不把你這套律法搞掉,我日子沒法過了。
扶胥若有所思:
“父親原來是想用這一套打壓貴族嗎?”
扶蘇把玩著杯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