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消化完吳國,越國也擁有了一定的自保之力,就能進入決賽圈了。
然而齊國和秦國神來一筆,把楚國干了個半廢。直接導致齊國現(xiàn)在不care楚國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直接發(fā)兵搶越國的戰(zhàn)利品。
可惜楚國出狀況時,吳越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入了白熱化,不是想停就能停的。早知道會變成這樣,越王肯定不搭理吳國的挑釁。
只要越國按兵不動,齊國遲早會忍不住對吳國出手。到時候就是越國趁機吞肉,而不是讓齊國撿便宜了。
眼看著齊國已經(jīng)吞掉了吳國大半國土,吳國人寧愿投降齊國也不肯投降越國。越王一咬牙,干脆去向楚國求援了。
越國臣子神色凝重:
“楚國雖然受損,軍事實力卻沒有降低多少。只是沒經(jīng)歷過變法的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還稍顯弱勢而已?!?/p>
可再怎么弱勢,也比越國厲害?,F(xiàn)在跑去求援,只怕是驅(qū)虎吞狼。等狼被趕走,就是越國成為猛虎口糧的那一天。
越王如何不知這個道理?
但是:
“我們沒得選?!?/p>
無論如何,得讓齊國和楚國打起來。要是能兩敗俱傷,就再好不過了。
同時,越國還秘密聯(lián)絡了魏國。
別看魏惠王風評不好,人家好歹是魏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在和齊國的馬陵之戰(zhàn)慘敗以前,魏惠王可是當時的戰(zhàn)國霸主。
魏惠王即位之初,韓趙兩國插手魏國內(nèi)政和繼承人更迭,導致魏國屢屢戰(zhàn)敗。后來魏惠王遷都到遠離兩國的大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魏國重回霸主之位。
要不是放跑了商鞅讓秦國崛起,又被東邊的齊國針對了幾波,魏國也不會徹底衰落下去。
如今的時間點,雖然恰逢商鞅跑路,卻也是魏惠王勵精圖治搞改革的時期。天外人的出現(xiàn)讓他改革的決心更加堅定,本就開始重新選拔的魏武卒,如今只會更加上心。
經(jīng)歷了大半年的閉門改革,魏國恢復了一定戰(zhàn)斗力。雖然還沒到最強盛的狀態(tài),卻也有一戰(zhàn)之力。
越王決定把魏國拖下水。
魏惠王是有野心的君主,魏國也同樣和吳國接壤。沒道理齊國可以吞吳國地盤,魏國不行。
如今齊、魏、楚三國都和吳地接壤,不如挑撥他們都去爭搶無主之地。多消耗一些國力,最好積怨之后打起來,給越國留下足夠的喘息之機。
始皇聽著扶蘇從游戲論壇上打探來的消息,緩緩點頭。
“既然如此,不如給他們添一把火?!?/p>
不僅越國想讓他們打狠一點,秦國也有類似的想法。加入一個攪局的魏國,說不定會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