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huán)計已經(jīng)開始了。
第一環(huán),先給燕丹潑臟水,挑起吃瓜群眾的興趣。
這個臟水能不能說服眾人不要緊,因為秦國要的也不是坐實燕丹吝嗇的人設(shè)。扶蘇的目的在于讓天下人因為這個有趣的說法,將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如果只是單純的燕國派遣刺客刺殺秦王,那有什么好說的?沒點勁爆的內(nèi)容,傳不了幾天熱度就過去了。
現(xiàn)在有了匕首出狀況的神來一筆,又有燕丹吝嗇的傳聞在。各國必然會熱烈討論,而且消息還會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六國。
第二環(huán),引導(dǎo)輿論。
【要想各國的風(fēng)向與我等想要的一致,之前安插在各國的商隊就能起作用了。商隊消息靈通,不僅可以幫忙傳遞秦國的最新趣事,還能先發(fā)制人將故事定性?!?/p>
【針對尋常庶民,說辭便是燕丹吝嗇,庶民多是聽個熱鬧,不會仔細分辨真假。聽完就過去了,心中留下一個燕丹和荊軻跳梁小丑的印象?!?/p>
【針對見多識廣的聰明人,說辭則要改一改,往陰謀論上靠。】
匕首是不是被調(diào)換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匕首被調(diào)換了荊軻卻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聰明人聽完故事后,會認定荊軻能力不行。
燕丹買沒買到好匕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燕丹識人不明,看重的刺客辦不好事,他燕丹自己也難成大事。
【而我大秦能提前得知刺殺一事,又能悄無聲息地調(diào)換匕首,足夠各國寢食難安的了?!?/p>
秦國什么時候調(diào)換的匕首?
本來所有人都會認定是荊軻入秦后調(diào)換的,可有了秦國提前得知刺殺之事、早做準(zhǔn)備擺在那里。有沒有一種可能,秦國的人手其實在燕國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掉包?
倘若秦人的手都能插得這么深了,那燕王燕太子這些人,還能睡得著覺嗎?秦王今日只是把匕首調(diào)換了,焉知明日是不是會把兩人的隨身用品調(diào)換了。
到時候燕王和燕太子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這就是明晃晃的威脅!
即便秦人調(diào)換匕首在后,可光是秦國連刺殺計劃都能提前得知,這個收集情報的能力就足夠叫各國畏懼的了。
——這便是嬴子楚為何斷定扶蘇在威脅六國的原因。
今天遭殃的是燕國,明天可就不一定是誰了。
嬴渠梁感慨:
“只是換了一個匕首啊!”
而后他算了一下時間,聽聞荊軻刺秦在秦王政二十年,彼時扶蘇應(yīng)該才十幾歲的年紀。
十幾歲就能布這么厲害的局了?
嬴渠梁欣然贊嘆:
“不愧是寡人的兒孫!”
但扶蘇表示這還只是個開始。
【刺秦一事發(fā)生后,父親并未直接問罪燕國。我大秦雖是受害方,但受害方太過咄咄逼人反而不美,容易引起輿論的反彈。】
所以第三環(huán),扶蘇說服父親換一種方式給燕國施壓,展現(xiàn)大國風(fēng)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