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子倆格格不入地扶胥插不上話,聽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該怎么快速發(fā)展人口,人都麻了。
扶胥選擇告辭:
“我去處理朝政?!?/p>
不能什么事都丟給蒙卿一個人干,至少得留一位君上在旁邊主持大局。
秦政擺擺手示意他去,繼續(xù)和兒子討論人口的問題。
其實庶民家中人多了,除了吃飯需要更多糧食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是他們要交的“賦”會增加。
賦稅賦稅,賦和稅其實是兩個東西。
看字形就能看出來,一個是貝字旁,和錢有關(guān)系,上古以貝殼作為貨幣。另一個是禾字旁,與五谷莊稼有關(guān)系。
稅誰都知道是什么,就是農(nóng)民要上交一定比例的糧食,國庫里糧食豐足了,遇到天災(zāi)人禍才有開倉放糧的資本。
《禮記》中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p>
這當(dāng)然不是單純指代糧食,也包括財物等。畢竟先不說哪個國家有條件攢下夠吃九年的糧食,又不是新華國,就算有它也存不住。
少數(shù)種類的糧食可以存?zhèn)€五年以上,通過現(xiàn)代技術(shù)才能繼續(xù)增加年限。古代沒那個條件,一般存?zhèn)€三年就很不容易了。
但由此記載也能看出來,我國人民真的很喜歡當(dāng)囤鼠。從古代就開始了,不存點糧食和錢財簡直沒有安全感。
和稅相對的則是賦,賦是錢財。
有些稅收并不強行要求必須交糧,用錢財來抵也是可以的。比如算賦,就是漢朝征收的人頭稅,凡年齡15歲到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納120錢。
不過有一些是不能用錢抵的,只能交糧食。還有一些則是要求必須交錢,逼得百姓只能賣糧換錢。
前者主要是為了保證朝廷的糧食儲備,后者就純粹是故意壓迫庶民了。
例如清朝的部分時期,就要求以白銀交稅。銅錢換白銀本身也有比例的波動,嚴(yán)重的時候1300文才換一兩。何況賣糧時還得考慮糧食價格的波動,這才導(dǎo)致清朝中后期的百姓苦不堪言。
市場規(guī)則決定了物多則賤,農(nóng)民收糧后正是賣不上價的時候。如果再有奸商壓價,不僅糧食換不來多少錢財,換銀子的時候還要被宰一筆。
所以有時候看似賦稅收的不多,其實那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人家私底下有的是法子壓榨人。
扶蘇伸手撥亂了父親才擺好的東西:
“算賦這些也就罷了,有些朝代還有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p>
西周的時候,周厲王規(guī)定喝水要交稅。
你說他要是自己建造了一套自來水設(shè)施,還給你把水凈化得干干凈凈,那他收點錢也沒什么。你自己去野外打水喝他還要收錢,真的過分了。
還有什么明朝的養(yǎng)雞稅、清朝的厘金和捐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