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的眾人漸漸回過味來了。
太子扶蘇講這些東西,不是當真讓他們改進銅幣,減少上頭能讓人鉆的漏洞。而是告訴他們,沒了國家監(jiān)管之后的市場能有多亂。
各國畏懼并打壓商道,一方面是擔憂別國借經(jīng)濟戰(zhàn)針對本國,另一方面也是商人總會引發(fā)社會亂象,不如農(nóng)民安分守己。
扶蘇以鑄幣為引,循循善誘,叫眾人接受他的觀點。
【這還只是鑄幣,想來會下放鑄幣權(quán)的國家還不算多,畢竟誰知道錢幣的重要性。但我們現(xiàn)在將幣更替成另一種東西,再來看一看?!?/p>
【范雎,你來說說魏國鹽價和秦國鹽價的差別。】
范雎沉穩(wěn)地回答:
“秦國鹽價稍高一些,魏國鹽價要低上些許。蓋因秦國雖然已經(jīng)掌控了巴蜀,蜀地有鹽井可以自己采鹽,但鹽井采鹽相對困難。反觀魏國,境內(nèi)有一城名為鹽氏,藏有鹽湖?!?/p>
鹽氏,春秋時期稱鹽邑,后世的山西運城,擁有華夏境內(nèi)最大的鹽湖之一。
魏人采鹽方便,自然鹽價就低。
扶蘇微微一笑:
【應(yīng)侯確定如此嗎?可曾去查探過庶民間購鹽的鹽價?】
范雎一愣。
范雎是從魏國入秦的不錯,且他出身貧寒,按理來說應(yīng)該知道民間的許多物價。只是這么多年過去了,好多事情已經(jīng)記得不那么分明。
聽到扶蘇的提問,范雎皺了皺眉,立刻遣人去找個了解情況的下屬來,細細同他說一說如今的魏國鹽價。
因范雎是魏人的關(guān)系,這些年常有魏人投入他門下作門客,希冀這位相邦能看在同出一國的份上舉薦自己。
所以沒一會兒就有新來的門客前來。
門客回憶了一下,說道:
“各地鹽價并不相同,若比較都城的鹽價,自然是魏國的要低廉一些。但要是比較其他地區(qū)的,就不好說了?!?/p>
門客細細詳解了一番。
原來魏國的鹽氏被魏國大貴族把控,因為規(guī)模巨大,所以好幾家一起開采,如今銷鹽的生意是他們在做。
除了在國都售賣時會稍微收斂一點外,去了別的城池,開價多少就端看庶民能接受多少了。
有的地方民富,就賣得高些。有的地方民窮,就賣得低些。
但無論是哪里的價格,其實都比秦國的鹽價要高。
因為秦國的鹽產(chǎn)量有限,只能緊著當生活必需品吃,沒那個奢侈條件拿來當商品謀取利潤。
何況商鞅搞的伐薪政策導致秦國庶民手頭無余錢,鹽價太高就真吃不起了,到時候男丁都要因為缺鹽沒有力氣。
范雎之所以覺得秦國的鹽價高,那是因為魏人在國都時定價低廉,秦人在國都時反而定價高。
秦國鹽商針對性地坑國都等地的貴族,魏國鹽商卻不好公然在國都拿著成本低廉的鹽賣高價,只能去外頭坑人。
不懂做生意的范雎麻了。
只是一個鹽業(yè),就有這么多彎彎繞繞。
扶蘇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