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政翻看過各州奏報后說:
“近期揚州降水較多,不過并不會形成洪澇災害,可以暫時放心。但揚州位處長江流域,今年不發(fā)洪澇,不代表未來不發(fā)?!?/p>
扶蘇深以為然:
“治洪一事刻不容緩,朝中已經許久不曾興修水利了,堤壩不知還能撐多久?!?/p>
前些年揚州還是東吳的地盤,不在晉朝手里掌控,所以治水的事情東吳自己負責。后來晉朝吞并了吳國,也沒有怎么去管那邊的情況,反正也沒發(fā)洪水,那就放著唄。
這純粹就是仗著吳國自己悉心鞏固了堤壩等抗洪建筑,打下的基礎不錯,于是心安理得地擺爛。
翻看史書就會發(fā)現,晉朝只在司馬炎執(zhí)政的時期小規(guī)模修治過幾次防洪工程。而且修的還是黃河流域,沒去管揚州死活。
等到八王之亂白熱化后,那就徹底沒人管這些水利工程了。
衣冠南渡后,偏安在東南一隅的朝廷當然不會繼續(xù)放任長江流域不管,倒是有為了自己的安危去修繕過。
但北方的黃河流域就實在照管不到了,畢竟那是五胡十六國的地盤。
五胡可不會搞這些東西,所以黃河流域迎來了頻繁的洪澇災害。本來庶民日子過得就很艱難,這下更加糟糕。
防洪措施的落后,越發(fā)加重了旱澇的頻發(fā)。不僅洪災影響擴大,其實旱災也一樣。
水利工程從來不是只管抗洪的,旱季灌溉也要用到它們。
秦政準備搜羅點這方面的人才來。
扶蘇見父親忙碌,便自告奮勇接下這件事。
“可惜杜預已經去世了?!?/p>
杜預是個頗有遠見的臣子。
昔年曹魏在黃淮地區(qū)廣興屯田,修建了很多陂塘灌溉工程。雖然促進了該地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但是也留下了爛攤子。
因為西晉搞了個“罷農官為郡縣”,原本軍事化管束的屯田客變?yōu)榱俗愿苑N的小農。這些水利工程失去了統(tǒng)一的管理,無人修治,泛濫的水利工程就成為了催命符。
恰逢此時該地降水失調,連年大水,于是失修的陂塘反而給黃淮地區(qū)帶來了大面積的洪澇災害。
杜預便上書司馬炎,細數了這個工程的利弊,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
他說的可不僅是洪澇,還提到了不當的排水引發(fā)的當地地下水位升高、洼地沼澤化和次生鹽堿化。
后世人對杜預的了解不多,但唐朝時唐太宗弄文廟時,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里頭就有他。
后來唐德宗加設武廟,選了古代名將六十四人,里頭還有他。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文武廟都進去了的人物,可見有多厲害。
杜預的本事不止在水利方面,政治改革也很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