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第一次北伐失敗后,諸葛亮就意識到北伐其實很難成功了。蜀漢很有可能永遠都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想靠大一統(tǒng)洗刷名聲是很難的。
他本來篡位的野心就不大,兩相權衡之下,自然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當一個千古流芳的丞相。
他也確實成功了,不少人都認為他才是千古第一相。
哪怕不認可他第一的,也會把管仲、李斯、諸葛亮和劉伯溫放在一起說是第一梯隊。
如今的諸葛亮還沒接觸過劉備,不會因為劉備的全心信任而嘔心瀝血、肝腦涂地,正是截胡過來培養(yǎng)野心的好時候。
秦政緩緩開口:
“若朕在漢末收一義子重建大秦——”
古人過繼并不一定在宗族親眷里挑,也有完全收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作為嗣子的先例。
很多時候義子和親生子一樣享有繼承權,并不比親生子差什么,不少人是真的當兒子養(yǎng)的。
王綰連忙勸陛下三思:
“漢末距離我大秦也不遠,許是還能尋到王室后人呢?”
王室不比別家,能在自家選繼承人當然是最好的,諸葛亮畢竟是諸葛氏子弟。而且對方既然能為了劉備一直當個鞠躬盡瘁的丞相,怎么就不能為大秦當了?
李斯卻道:
“四百多年相隔,那些人是否真為王室血脈也說不準了?!?/p>
王綰瞪向唱反調的老對頭。
但很快想到其他位面的李斯和胡亥勾結,導致陛下血脈幾乎死絕。
雖說胡亥放過了公子高的子嗣,可后頭秦末亂世再加上反賊攻入咸陽,真的說不好是否躲過了戰(zhàn)亂。
萬一不幸被反賊亂刀砍死了呢?
李斯這么說,其實有點揭自己短的意思了。畢竟只要提到血脈,就繞不過去胡亥的作孽,會引起陛下對他的不滿。
王綰頓時歇了和他爭辯的心思。
秦政淡淡地說:
“恐怕那些活到漢末的子孫早就忘卻了祖上的榮光,不知改名換姓認了誰當先祖?!?/p>
為了避禍,其實也能理解。
司馬遷曾記載秦王室后來為了避禍改為趙氏,導致很多人認為大秦王室應該是嬴姓趙氏。
這里頭的避禍就很有意思,避的什么“禍”?
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秦人沒有獲封秦地之前,為了避禍跟著有趙做封地的遠房親戚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