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給系統(tǒng)加載了一個信號加強器,不然殘缺位面是無法直接和外頭的位面正常建交的。
秦政聽完只說了句:
「少打點游戲?!?/p>
他家太子回頭肯定要以此為借口,跟女主天天聯(lián)網(wǎng)打排位。
扶蘇不情不愿:
「知道了?!?/p>
剛剛差點崴腳的官員堅強地站穩(wěn)了,掏出自己的笏板,對著上頭的小抄開始奏事。
笏板是官員上朝時需要手持的器具,主要作用就是記錄文字防止遺忘。畢竟也不是誰都記性那么好的,開口忘詞是常見現(xiàn)象。
本朝使用的基本都是竹制笏板,因為方便更換。這東西要往上寫字的,有時候玉的和象牙的不太好用,不如竹的方便。
關鍵是,太重了。
本來官員常年辦公可能就有點腱鞘炎,再天天舉著這么種的笏板奏事,手別要了。
大秦的官員都很務實。
雖然這里的大秦朝雜糅了一些后世王朝的不好習慣,但在務實上頭,還是繼承到了一星半點的。
比如——
其他聽奏官員紛紛從袖子里掏出了炭筆,隨時準備記下要點。
是的,笏板除了提前打小抄之外,也可以當個朝堂筆記板用。硬硬的質(zhì)地方便在上面寫字,比用紙張本子好寫一點。
使用炭筆則是因為,他們總不能用毛筆記。揣個炭筆上朝已經(jīng)挺麻煩的了,毛筆還要搭配墨汁硯臺這些,而且寫在竹板上干的速度很慢的。
齊月萱在太師壁后頭,倒是沒看到這一幕,不然大約會感慨一句“這也太像是集體上課了”。
但她聽到了官員的奏事聲:
“夏季將至,臣奏請陛下修繕江淮堤壩。至上次修繕堤壩,已過數(shù)載,不可再拖延了!”
這次出來的是工部尚書。
工部官員大概是被積壓奏折最多的那種倒霉蛋,因為國庫以前拿不出錢來搞建設。所以即便工部的一些奏請并不難辦,可沒錢就是最大的難題,原主就只能一直拖著。
這導致工部尚書和侍郎隔三差五就要蹦出來催促一下,陛下您該修堤壩了,陛下您該修馳道了,陛下您該修長城了。
始皇帝陛下無法理解:怎么會有人修這些東西還要其他人催的?
沒錢不知道湊錢嗎?堤壩馳道長城,這么重要的東西,怎么能因為沒錢就不去管?先帝和原主都挺奇葩的。
當然,導致原主拖延癥的還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