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看來,對方除了擁有金丹修為外,跟個尋?;实刍緵]有區(qū)別。
便有人開玩笑道:
“該不是那人從小就想做成一統(tǒng)天下的偉業(yè),苦于凡人勢單力薄難以成功。所以靠著踏入修行一途曲線救國,突破金丹后也不管自己的成仙大道了,只顧跑去培養(yǎng)弟子,最終殺回凡界?”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很難說會不會真的存在這樣不忘初心的修士。
畢竟修真界這么多人,當真對成仙不感興趣的也大有人在。器宗和丹宗能有弟子只想鉆研煉器術(shù)和煉丹術(shù),為何不能有個只想當皇帝的金丹?
考慮到金丹期的修為在大宗門里也就比螻蟻好那么一點,而且對方統(tǒng)帥的也不過是煉氣期和凡人,人數(shù)再多也無法對修界造成沖擊。
各家評估后,最終還是決定放任不管。
但該有的警惕還是要有的,如果那些人搞出什么針對修界的大動靜,再出手不遲。
別看秦國聲勢浩大,大宗門想打壓它潰散它,也就是揮揮手的事。
扶蘇花了半年的時間整合手下地盤,覺得善后得差不多了,就開始繼續(xù)往外吞并。
支撐他囂張行事的,自然是父親。
秦政已經(jīng)迅速拉攏了來自各門各派的大量弟子,還多是門內(nèi)高層。除此之外,那些更容易拉攏和收編的小宗門,也不曾放過。
比起大宗門的人,小宗門會更能接受自己被旁人吞并,或者舉宗依附,成為大宗門的附屬。
既然可以接受成為大宗附屬,那么依附帝國成為大秦附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至少,大宗還有可能把它們徹底吞了,仙國卻是和宗門不同形式的兩種勢力,或許對方能夠接受附屬宗門一直存在。
就像凡人帝國可以允許商人組建商會是一個道理對吧?
秦政很快調(diào)遣了小宗門的長老等人前往國境內(nèi)鎮(zhèn)守,原本的格局是洲—國—府—城—村,如今則改為了大秦—洲—郡—府—城—村。
一洲之地太大,以前能同時存在多個國家,現(xiàn)在自然還是劃分出多個郡出來更方便層層管理一些。
只是那些國家有大有小,郡卻不能差別太大。要根據(jù)轄下人口重新劃分,提升置郡的數(shù)量,不能單純把原來的國更替為郡。
這么一來,各洲就多出了好幾個郡。
倘若府類似于后世的省,郡就是幾省聯(lián)合。漢朝便是類似的設定,郡與縣之上還有個州,幾郡到十幾郡合為一州,最終一共十三州作為地方上的最高行政單位。
這個州是大陸內(nèi)的州,和一洲就是一個大陸的“洲”不屬于同一個概念。
扶蘇和父親商量后,在每洲設置二十個左右的郡,地盤拆分得多一些。這樣一來,十洲就空出了至少上百個郡守的位置,令外還有十個“洲牧”需要安排。
被派來的小宗門長老就是擔任郡守來的。
秦政定下了最初的格局:
“金丹為郡守,元嬰為洲牧。待日后人手充足,要求再往上拔高?!?/p>
在修真界不能光看治理能力任官,尤其是以后轄內(nèi)百姓多為修士的情況。實力才是硬道理,身為長官要能鎮(zhèn)得住那些人才好。
就像如今的修士城池,能在其中擔任城主的無一不是高階修士。他們里頭未必所有人都懂治理,但不懂的當了一段時間就會嫌麻煩直接卸任走人了,將位置讓給同門。
畢竟修士城池都歸屬宗門管轄,不是他們自己的私人地盤。無法在城池中舒舒坦坦的當土皇帝,那還不如回洞府去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