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如關中那么高枕無憂,也比其他地方好。昔年海國所在地如果有這個地理條件,也不至于輕易被滅了。
夏國只能試圖從浙地突破,然后發(fā)現(xiàn)突破了浙地也沒用。浙地往西打贛地照樣是連綿山脈,浙地往南打閩地簡直是自討苦吃。
閩地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中原啃不下的肥肉,可沒那么好占。
淵國差點翻車,回去就開始苦練兵馬,再不敢隨意懈怠了。
最后夏國又去打蠻國,然后找都找不到蠻國人跑去了哪里。他們逐水草而居,少數(shù)的一些城池都在大漠深處,進去就迷路。
第一次進攻以失敗告終。
休整了兩年夏帝又卷土重來,這次他認真研究過后,發(fā)現(xiàn)淵國才是真正好欺負的。打淵國不用想辦法突破函谷關,也不用努力學習草原認路。
淵國那點子天險,努努力還是能相對輕松啃下來的。至少和函谷關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
淵國發(fā)現(xiàn)有點擋不住了,就去找秦國支援。
兩邊通過巴蜀和黔中眉來眼去,互相交換物資。秦國再結(jié)合淵國給的消息,從夏軍背后的武關出擊,痛擊夏軍的屁股,把夏軍又給打了回去。
秦國和淵國也算是“互為掎角之勢”了,不斷支援打配合,夏國遲遲無法攻克任何一方。
每當這個時候,蠻國就會南下,搶一波夏國北境的糧草物資。
夏國越打越覺得吃虧。
打了幾年,一點成果沒有,倒虧不少軍備糧餉,還要被蠻族那頭搶劫。所以夏帝才選擇暫時休戰(zhàn),想把戰(zhàn)斗力提一提,再去打。
扶蘇有些疑惑:
“光是練兵嗎?沒聽說夏國有什么特別厲害會練兵的名將???”
秦政思考過這個問題:
“練兵是一方面,或許也是想改進一下攻城利器。另有一點,他或許想麻痹三國?!?/p>
當初淵國就是因為輕敵大意差點釀成禍患,夏帝未必沒有再復刻一次的想法。所以他這些年努力對外做出無心再戰(zhàn)的模樣,表面上好像真的墮落了。
扶蘇搖了搖頭:
“淵國和蠻國有沒有上當不知道,大秦肯定沒上當?!?/p>
秦政露出一絲笑意:
“所以秦王要假意投誠?!?/p>
不然秦國這樣的刺頭,夏國說什么都要先打它。
現(xiàn)在秦國乖順了,夏帝可能就會考慮不去強攻秦國。走培養(yǎng)新秦王的迂回路線,然后叫大夏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秦王主動獻國。
雙方都在博弈,就看誰技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