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古代沒有這個規(guī)矩,是小說里編的?”
扶蘇讓他去買本《禮記》看看: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早的祭祀中,需要將地位高的長者尸體扶坐在高臺上享受祭拜。若長者死去多時了,便要選活人裝扮成對方、假作為‘尸’?!?/p>
“這種祭祖活動里,扮演尸的應(yīng)當(dāng)是孫子而非兒子。如果孫子年紀太小,可以由人抱著孫子上去假扮,總之不能選更加年長方便的兒子?!?/p>
這才是抱孫不抱子的意思。
秦將閭傻了:
“那為什么兒子不行???”
扶蘇算是看出來,這些后世人似乎對祭祀禮儀一竅不通。
他無奈地嘆了口氣,讓人取來紙筆寫給弟弟看。
在周代的宗廟制度里,從始祖往下,開始以“昭”和“穆”交替出現(xiàn)。
宗廟排序是這樣的——
【居中太廟】一世
【左昭廟】二世【右穆廟】三世
【左昭廟】四世【右穆廟】五世
以此類推
這個居左是相對于神位自己來說的,子孫面朝神位叩拜時,看到的會是二世在右、三世在左。
扶蘇問他看明白了嗎:
“祖孫是同廟的,所以會更親近些。扮尸的時候,自然要選孫子而非兒子?!?/p>
秦將閭恍然大悟:
“所以這和君子遠庖廚一樣,都不能用字面意思理解?”
扶蘇沒再搭理他,讓他自己對著《禮記》琢磨去,拿起箸繼續(xù)用膳。
其實抱孫不抱子是殷商甚至之前時代出現(xiàn)的祭祀習(xí)俗,昭穆制度則是周朝的。真要算起來,祖孫更親近應(yīng)該是源自上古時期的走婚制度。
即甲乙兩個部落通婚,甲族男子和乙族女子相好,生下來的兒子留在乙族由母親養(yǎng)育。長大之后兒子為了避免族內(nèi)通婚,得回甲族去配婚,和甲族女子生下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