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差一點就能吞并趙國了!”
秦臣又強調(diào):
“當(dāng)年大王繼位時,就是趙國與韓國在背后動手腳,害得魏國國力大減?!?/p>
魏惠王他爹沒立太子,死后兩個兒子爭權(quán)導(dǎo)致魏國內(nèi)亂。后來魏惠王占據(jù)上風(fēng),自立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韓國和趙國求助。
沒多久,韓趙兩國聯(lián)手攻魏。魏國大敗,魏惠王也被圍困。
要不是兩國沒談攏,一個想擁立傀儡魏王,另一個想讓魏國一分為二,最后兩國不歡而散。魏惠王當(dāng)時就沒了,哪里還有后來的好日子。
秦臣認為:
“大王攻趙分明是正常復(fù)仇,他們齊國就是事多,什么都要插一手。”
別管齊國插手是不是為了利益考量,人家報仇雪恨的時候你跑來阻擋,那就別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頭上。
至于那是田齊干的,和現(xiàn)在的呂齊沒關(guān)系,xiong懷大志的魏王將之忽略了。
秦臣又說起馬陵之戰(zhàn)。
馬陵之戰(zhàn)也很有名,在史記中是龐涓和孫臏這對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對抗,徹底奠定了孫臏的威名。
這場戰(zhàn)役里孫臏用減灶計,讓龐涓誤以為齊國大軍里不少士兵都逃走了,齊國只剩殘兵敗將。于是輕敵冒進,被孫臏覆滅。
不過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里、還有《戰(zhàn)國策》里都沒寫這場戰(zhàn)役中有龐涓和孫臏,獻計的也不是孫臏而是田盼。
但不管是誰出的計謀,反正這一次又是齊國打敗了魏國。
關(guān)鍵在于,這次依舊是魏國和別的國家打仗,齊國橫插一腳。好巧不巧,魏國打的是他的另一個仇人韓國。
魏惠王聽完眉頭緊皺:
“寡人攻趙,齊國要插手。寡人攻韓,齊國還要插手。齊國管得也太多了,當(dāng)年韓趙害寡人至此,難道還不許寡人反擊嗎?”
若非魏國被齊國兩次大敗,導(dǎo)致國力大減,給了秦國趁虛東出的機會,后來也不會開啟合縱連橫的時代。
魏惠王一口咬定:
“都怪齊國!秦國最后一統(tǒng)天下,皆是齊國攪局的緣故!寡人還聽聞秦滅六國時齊王作壁上觀,好哇,齊國一定是故意的!”
原來從這么久之前,齊國就在給秦國送血包了。這兩家真是狼狽為奸,讓人不齒。
魏惠王問臣屬:
“齊王還有幾年好活?”
他齊桓公當(dāng)初晚年生病的時候,就遭遇過諸子爭權(quán)。
兒子們光顧著搶王位,沒人關(guān)心齊桓公死活。有的說齊桓公最后是病死的,也有的說他是被餓死的。
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反正他死后沒人給他收尸。足足六十七天后,爭完王位的新任齊君才來收斂,當(dāng)時尸體都生蛆了。
魏惠王罵了一句活該,就說:
“去,派人去挑撥那些齊國公子,好好跟他們說一說最后是誰贏了,他們兄弟又都是怎么爭奪王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