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就掰著手指盤算起來,到時候要帶小伙伴們去哪里玩。
聽在秦政耳朵里就是——扶蘇已經開始計劃帶他們去哪里闖禍了。
秦政:……算了,朕什么都沒聽到。
群里陳壽還在分析扶蘇的制衡操作。
[陳壽]:因始皇帝是巡游途中駕崩,當時李斯伴駕,蒙毅提前趕回關中祭祀山川為始皇帝祈福,馮去疾則坐鎮(zhèn)關中協(xié)助太子監(jiān)國。
[陳壽]:是以唯有李斯受駕崩一事牽連,二世認為他未曾盡到人臣本分,看顧好始皇帝的身體。于是勒令他閉門思過半年,半年后李斯官復原職,從此越發(fā)小心謹慎。
[陳壽]:私以為,二世此舉是為了彈壓這位大一統(tǒng)功臣的氣焰。避免他見始皇帝離世后便自恃再無人能挾制他,在朝中大肆攬權。
[陳壽]:先彈壓再復用,李斯本就謹小慎微。再加上馮去疾與蒙毅的分權,之后的幾年內他果然兢兢業(yè)業(yè)、不敢亂來。
[趙匡胤]:他這么做,居然沒被罵?
趙匡胤心想扶蘇這不就是隨便找了個借口就罰了李斯嗎?根本站不住腳,李斯是個外臣又不是侍奉始皇帝的仆從,始皇帝駕崩怪不到他頭上。
要是換到他們大宋,自己拿這個借口發(fā)落文臣。那些文官肯定立刻抱團跳出來嘰嘰歪歪一通,認定他迫害讀書人。
扶蘇這么搞,名聲居然還沒受損?
[秦始皇]:李斯是法家之人。
[漢武帝]:李斯又不是儒家的。
[唐太宗]:秦朝儒風不盛。
喜歡用名聲對付皇帝的是儒生,儒生可不會給法家弟子打抱不平。
[陳壽]:不錯,當時的儒家上下口風一致,都稱贊二世英明。他們以為二世處罰了法家的領頭羊李斯之后,就輪到儒家上位了。
[陳壽]:畢竟二世曾勸說過始皇帝不要將方士罰得太狠,方士多出自齊地。齊地儒風昌盛,為了安定齊地百姓,要以懷柔為主。
史冊記載,扶蘇曾經說過:「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p>
后世人提起偏遠地區(qū),想到的是位于邊陲的省份。但大秦提到偏遠地區(qū),首當其沖的其實還包含了齊國地區(qū)。
六國中也就是齊國的儒風最昌盛了,方士中領頭的譬如徐福就是齊地人士。始皇帝泰山封禪,泰山也在齊地,當時齊地大儒就搞了不少小動作。
所以考慮到齊人受儒家影響偏愛仁德的君主,方士又不少是齊人。如果重刑懲處方士,必然導致齊地的反抗越發(fā)激烈,更難歸心。
[陳壽]認為:二世很懂針對性的手段打擊不同國家。他針對齊地使用的是懷柔之策、捧殺儒家,針對楚地卻改為使用欺詐之法,針對中原則分化貴族與庶民,針對燕地時利用了匈奴與東胡。
[陳壽]:他還借用儒生之口,讓自己打壓李斯的行為不僅未曾受到口誅筆伐,還大獲稱贊。
[陳壽]:李斯閉門的半年中,儒家確實獲得了一些重用。但半年后李斯出關,剛冒頭的儒家立刻又被壓了回去。
[陳壽]:而儒生并未意識到這是二世在制衡儒法兩派,誤以為只是李斯作為法家領頭人的私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