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
同樣的,到這里來買東西的人那也多了去了。
除了普通市民為了省錢買些舊貨自用。
無論是“打小鼓的”、還是干舊貨行、擺小攤的。
又或是喜歡文玩的玩家、藏家,都一樣喜趕鬼市。
不為別的,也是因為鬼市上魚龍混雜。
偷奸?;募樵p小人固然不少,不識自家寶貝的冤大頭也挺多。
其中“大有找頭兒”。
如果真正有能耐的人,時常能憑學(xué)問和眼力,在眾多看似尋常的物品中發(fā)現(xiàn)珍奇的寶貝,謂之買“秀氣”。
有時買到一幅名人字畫或古代名瓷,就能發(fā)筆橫財。
拿康術(shù)德自己的經(jīng)歷來說。
他曾經(jīng)做過的最典型的甜買賣,就是買到幾篇舊信。
好像也就二三角大洋。
后來拿回去經(jīng)宋先生審定確認,果真是俞曲園(樾)先生親筆,并加常用的印章。
他輕而易舉一倒手,就賣了三百余塊大洋,厚利高達千余倍。
當(dāng)然,反過來也一樣。
一旦買的東西“不對”,那就得賠錢了,謂之“打眼”。
像什么假金假銀,油漬煙漚出來的假象牙煙槍。
用黑色涂成“墨玉罐”的假趙子玉蛐蛐罐,在過去的曉市里那都是常事。
還有假古墨的,假古玩的,摔瓷的,更是不一而足。
最過分的,是有人買個大衣居然是硬紙板膠水粘毛兒的。
有人買個烤鴨竟然是鴨架子糊泥,再蒙紙涂油的手藝。
這就充分說明了這種市場的風(fēng)險和特性。
還有鬼市的經(jīng)營地點,那也是幾經(jīng)歷史更迭。
像建國前的京城有南北兩市。
南市在重文門外東大市,北市先在德勝門外橋東北河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