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雖然喝得人越來越多了,啤酒的產(chǎn)量卻沒能隨之增長。
很快,人們就發(fā)現(xiàn)市面上“散啤”變得越來越不好買了。
價格也從兩毛一升,兩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漲到了現(xiàn)在的五毛六。
到了今年的夏天,京城幾乎所有老少爺們都已經(jīng)把打一暖壺“散啤”,當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
偏偏此時的京城卻還是只有兩家設(shè)備陳舊的老啤酒廠。
一家是民族資本“雙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廠”。
一家就是過去小鬼子“麥酒株式會社”改的“京城啤酒廠”。
這兩家啤酒廠哪怕開足最大馬力,一個月也只能生產(chǎn)不到三千噸啤酒。
如果按照當時京城四百余萬人口計算,每人每月還分不到一瓶。
可就是這么一點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場上去。
因為大部分生產(chǎn)出來的啤酒都賣給了協(xié)作單位,沒有進入市場。
還有一部分是專門供應(yīng)特殊商業(yè)系統(tǒng)、大賓館和政府招待所的。
實際上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噸。
這一百噸絕大部分還都是散裝啤酒。
想想看吧,這口子有多大。
按三千噸算,每月一個人論不到一瓶。
一百噸就更甭說了,連一酒盅都到不了。
所以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有史以來,啤酒供應(yīng)最緊張的一年。
那么本來就供應(yīng)趨緊的夏季,當然是這一年供需矛盾爆發(fā),到達極致的時候了。
這一年,京城啤酒稀缺到了什么程度呢?
盡管每天上午十點左右就有人持暖壺、塑料桶,望眼欲穿的企盼著送啤酒的汽車的到來。
可老百姓等了也是白等,在副食商店根本就看不到啤酒的蹤影。
這年頭拉散啤的是“130”罐兒車,簡直不能開上街。
因為一上街,它就成了人民群眾的狩獵目標。
汽車在前頭開,后面能跟著一大長溜蹬著自行車的人在追。
當然,雖然有時能追到卸車的地兒,可太遠就沒戲了。
更倒霉的是往往追了半天也是空罐兒,根本沒酒。
要說唯一能確定買到“散啤”的地方,也就只有飯館了。
但飯館也不是個個都有,得靠各自的領(lǐng)導的公關(guān)能力和門路。
即使弄來也不是為人民服務(wù)的,餐飲業(yè)的獎金要靠這玩意找齊兒,否則誰平白無故費這個力氣啊。
所以京城各大小飯館貼出不成文規(guī)定——“買半升啤酒搭賣一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