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筆名的由來,據(jù)說是他每次寫完稿子都要修改三次,才因而得名。
電視劇已經播完了,還在放著字幕與片尾曲。
但電視劇所帶給他的感受,卻遠未停止。
作為一名職業(yè)的影評人和撰稿人,本來他是從來都不寫什么電視評論的,但這部電視劇看到第四集時,他就有已經有點忍不住了。
在看完第五、第六集后,三修還是決定動筆寫點東西。
只是,怎么寫呢?
《愛在哈佛》有多顛覆的東西?
沒有!
有多引人入勝的劇情?
也沒有!
但就是這一點一滴的緊湊劇情,還有不經意的小甜蜜與男女主人公奮發(fā)向上的沖勁,讓他感覺看的很舒服。
如果用他專業(yè)一點的眼光來看,這部劇最大的特點是鏡頭不拖拉,節(jié)湊感很強,鏡頭表現(xiàn)的手法也很專業(yè)。
不像國內這些電視劇,明明沒多少故事可講,居然也能拍個十集,這讓每一集顯得又臭又長,拉泡屎回來,故事還在原地墨跡。
可又不能真的這么寫,這么寫是得罪人的事,吃這行飯,就得按著這個圈子的潛規(guī)則來。
而且和很多電視劇是根據(jù)小說改變不同,三修知道,這部劇是那個被稱之為葉大神的北電老師自己寫的劇本,自己任的監(jiān)制,請的是《金粉世家》的導演李大為拍的。
它講故事的手法,很老套,但故事不怕老,就怕你不會講,水平到位的話,越是老套的故事越好看……
它的畫面、攝影和剪輯,雖然不敢說比照電影的級別,但實話說,考慮到此前國內影視圈子里,特別是電視劇的粗制濫造成風、低劣模仿和抄襲更是屢見不鮮,所以這部劇只從清晰度與分辨率上來說,已經達到了電影的級別,三修從業(yè)內人士口中聽說,光電影膠片,就用了上百萬元的。
還有演員的選用,陳坤自是不用說了,一部《金粉世家》,就奠定了他當紅小生的身份。
兩個女主角也是可圈可點。
但三修更關注的是男主角,那個名叫胡歌的演員。
他查了所有資料,都沒有關于胡歌的介紹。
所以三修猜測,這應該也是個新人。
一部戲的四個主角,選用了三個新人,只能說那個葉冷松是地主家的兒子。
但三修又不得不承認,這三個新人真的都很出彩,特別是胡歌,一眼看上去,不是很帥,甚至有點柔弱,并且演的還有些青澀,但整體下來還是讓人很舒服,不會有用力過度的感覺。
想說的、想寫的太多,一時之間,竟不知從何下筆。
他只好一根接著一根的抽煙,思考著從哪個點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