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將手中的文冊展開,里面寫的是青原領(lǐng),各村的耕地統(tǒng)計。
上面詳細寫有各村的土地畝數(shù),預(yù)估今年的產(chǎn)量。
甚至還用圖繪制了各村土地的水源,上田與下田的面積。
李原這些日子可沒閑著,民政房的李忠組織人手,將各村的土地都進行了仔細的測繪。
甚至村子中一些偷偷開墾的土地,也被李原發(fā)現(xiàn),記入到了文冊之中。
看到文冊寫的如此詳細,村正們各個是直冒冷汗。
這位伯爺太厲害了,有這些文冊在,自己村子想隱瞞些產(chǎn)量都不可能。
至于為什么給我們發(fā)文冊,在他們想來,自然是要敲山震虎。
告訴我們什么事都瞞不過人家青原伯的眼睛。
實話說,其實是他們想多了。
開會前準(zhǔn)備好議題文書。
其實是李原從上一世帶回來的習(xí)慣而已。
比起空談,手中有材料自然決策的效率也會更高。
李原倒是沒注意下面各人的臉色。
他往椅子上一靠,擺了一個舒服的姿勢,翻看著文冊的
村正議稅
不知這位伯爺,會如何處置自家的河西村。
李原翻看著文冊對他說道。
“按我大梁律,河西村作為食邑,秋稅可十取其三。你們按六千四百石算,秋稅便是一千九百四十四石?!?/p>
“此外,人丁稅為,男子成丁為一人百錢,女子成丁一人七十錢。孩童口錢為二十錢?!?/p>
“哦,另有年賦,每戶另需繳草料一束,麻布一匹。”
“是是”
聽了這些賦稅名頭。
河西村的村正,額頭上的汗都流了下來。
李原開列的這些,都是大梁民戶每年必須需要上繳的賦稅,其實是一分也沒多征。
河西村甚至因為成了青原伯的食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