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江岸兩側很多烽火臺還是老朱當年建的。
現(xiàn)在卻用來對付他了。
不過無所謂。
隨著步卒沿江進發(fā),這些烽火臺也慢慢被明軍占領控制。
等到晌午時分,大軍便已經過大勝關,至江寧碼頭。
碼頭幾乎沒有清軍,只有許多當?shù)匕傩铡?/p>
他們帶著一些糧食酒水在鄉(xiāng)紳的帶領下求見,表示清廷殘暴,亡漢人衣冠,他們愿意棄暗投明,重回大明的懷抱。
這種事情一路上見得太多。
不管是鄉(xiāng)紳還是絕大多數(shù)百姓,眼里是沒有家國情懷的。
他們不在乎統(tǒng)治者是不是漢人是不是異族,他們只在乎少點賦稅,少點徭役。
所以自古以來,他們都是誰贏就幫誰,哪怕是被蒙元韃子,或者滿清韃子統(tǒng)治也無所謂。
除非動他們的根本利益,否則頭發(fā)可以剪,鞭子可以留。
這無關于人性。
純粹是千百年來的生存哲理。
因而他們并沒有錯。
老朱剛開始自然是對這些墻頭草一樣的鄉(xiāng)紳地主百姓十分反感。
覺得這些人沒有堅定立場,十足可恨。
但后來朱云峰跟他說過這方面的道理,他就漸漸也理解。
畢竟他自己也是窮苦百姓出生,百姓只是想活著,他們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他們朱明統(tǒng)治階級沒有守護好這個江山而已。
因此面對士紳百姓們,老朱還是大方地表示歡迎他們回到大明的懷抱,也算是安了地方百姓的心。
安撫了江寧當?shù)匕傩蘸?,大軍上岸,到下午時分,繼續(xù)進發(fā),已至南京城外。
身后軍隊不計其數(shù),他們是在夾江渡口碼頭處登岸,大概是在后世南京建鄴區(qū)一帶。
將士們上岸后背著長槍,扛著迫擊炮,浩浩蕩蕩奔赴秦淮河西南岸。
等到他們正式抵達南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接近日暮。
洪武軍士卒在各千戶指揮使的指揮下,開始在周圍布防,起飛無人機,架設迫擊炮,防止城內清軍突襲。
而那些后方的南明軍隊,則搭建帳篷,建造營地,生起篝火做飯。
他們甚至連砍樹造柵欄營地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