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取士之道,貴精不貴多,舊制雖有微瑕,然根基深厚,重德尚品,方為正途!”
“請陛下,太子殿下三思!”
“鄭御史此言差矣!”吏部一位侍郎隨即跟上,他語速很快,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急切,“舊制舉薦,察舉者與被察舉者,往往鄉(xiāng)黨故舊,盤根錯節(jié)!所舉非賢,乃私也!科舉以文取士,白紙黑字,眾目睽睽,最是公平!縱然所取或有書癡,然十中得一真才,亦是朝廷之幸!總好過被某些…”他目光似有若無地掃過幾個面色不太好看的世家背景官員,“…門戶私計,堵塞賢路!”
這吏部,如今可是長孫無忌的地盤了。
那就說也是東宮太子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
況且科舉取士,得利最大的部門,也是吏部。。。。。。
畢竟以往的官員,大多都是舉薦入朝,跟吏部沒多大關(guān)系。
可一旦科舉,那可就不同了!
手握國朝掄才大典,選官之權(quán)!
那吏部權(quán)勢,將是六部第一??!
種種原因相加之下,這吏部自然第一個跳出來支持!
可是吏部的郎官這邊剛說罷,卻又有一人跳了出來!
“公平?哼!”一個穿著深緋官袍身形微胖的官員冷哼一聲,此人乃是太常寺少卿,出身太原王氏旁支,與王珪一樣,雖出身太原王氏,卻又不在五服之內(nèi),因此之前太原王氏被打壓,才會與王珪一樣未被牽連。
這小子倒也是個人才,之間他不疾不徐走到殿中,拱手一拜便開口道:“陛下,殿下,所謂的科舉取士,在考場之內(nèi),文章錦繡者,未必有牧民之才,而不通科舉入朝為官者,也未必不能造福一方!”
“況且僅憑幾篇死文章,就定人前程,選官治民?”
“何其荒謬!”
“常言道治國如烹小鮮,講究的是火候分寸,人情練達!”
“又豈是紙上談兵的書生所能勝任?”
“依我看,此舉非但不能得賢才,反會引來無數(shù)投機鉆營只會做表面文章的浮華之徒!”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陛下!”他聲音激昂,仿佛已看到王朝因科舉而崩塌的景象,“臣懇請陛下駁回太子殿下奏請!”
“也請?zhí)拥钕聻榱藝卜€(wěn),收回此禍國殃民之言。。。。。。”
“王少卿莫非是說,如今地方上那些靠祖蔭,靠舉薦上去的膏粱子弟,就都懂得火候分寸了?”兵部一位面相剛硬的郎中嗤笑一聲,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就比如前段時間的定北城流民安置,黑石山礦場調(diào)度等重大國事,靠的是真本事!”
“靠的是李安期那樣出身不高,卻實心用事的人!”
“可不是靠什么虛無縹緲的人情練達!”
“你!”那王少卿被懟的啞口無言,氣的抬手便指著兵部的人,卻不知該如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