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牧這邊離開回去后,李世民也是雷厲風行。
詔書也迅速下達至將作監(jiān)。
旨意那叫一個明確。
以“標準化,強質(zhì)檢,控成本”為綱,全力籌備新式棉甲量產(chǎn)事宜,優(yōu)先供給北疆還有西陲等地邊軍。
詔書中甚至提及了“劃一制式,以便互換”,“層層查驗,勿使劣品流出”等具體要求。
如此清晰無誤的旨意一到,將作監(jiān)上下表面肅然領命,暗地里卻瞬間炸開了鍋。
首席甲胄大匠魯大匠,這位曾參與最初五十套棉甲試制,手藝頂尖的老師傅,捧著詔書,眉頭擰成了疙瘩。
他承認棉甲確有其妙處,但大規(guī)模量產(chǎn)?
而且還要搞什么“標準化”?
在他看來,每套甲胄都該是匠人心血的結(jié)晶,尺寸微調(diào),細節(jié)處理,全憑老師傅的手感和經(jīng)驗,這才是技藝!
如今竟要如同打造制式橫刀一般,分毫不差?
這簡直是扼殺靈性,將巧匠當作無知木偶!
“王監(jiān)丞,您看看這旨意!”
魯大匠找到相熟的將作監(jiān)丞,指著詔書抱怨,“甲胄乃護命之物,豈能全然依樣畫葫蘆?”
“邊角弧度,綴甲松緊,差之毫厘,穿著感受便謬以千里!”
“如今卻要我等摒棄數(shù)十年經(jīng)驗,去遵循那死板的標準?”
“這……這簡直是胡鬧!”
“魯老,慎言!”王監(jiān)丞嘆了口氣,壓低聲音:“此乃陛下親旨,豈是你我能議論的?”
“況且,薛將軍那邊催得急,邊關苦寒,將士們等著呢?!?/p>
“邊關急,就能不顧東西好壞了嗎?”
魯大匠梗著脖子,“依我看,慢工出細活!”
“這般催逼,倉促之下出來的,只能是次品,廢品!”
“到時候穿到將士身上,出了問題,誰擔待得起?”
理念的抵觸在老師傅中頗有市場。
許多匠人習慣了慢工出細活,對自己的手藝有份驕傲,如今要被條條框框束縛,心中都憋著一股氣,干活時難免帶上情緒,效率自然低下。
然而,真正的阻力遠非理念之爭這般簡單。
將作監(jiān)內(nèi),幾位負責物料采買,匠役調(diào)配的官吏,暗中交換著焦灼的眼神。
員外郎李主事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