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喃喃重復著這四個字,只覺得一股新的思路在腦海中豁然開朗。
“正是?!?/p>
趙牧詳細闡釋道。
“所謂德行,尤其是為官之德,絕非空談虛言。”
“是否真有其德,當觀其行,驗其績。”
“可令天下士子,候選官員,皆以實績相證?!?/p>
“例如是否曾于災年捐糧賑濟,安撫流民?”
“是否曾協(xié)助鄉(xiāng)里興修水利,鋪路架橋?”
“是否于教化有所貢獻,或開設(shè)蒙學,或著書立說?”
“是否于匠造有所革新,能利國利民?”
“凡此種種,皆需有具體事例,人證物證,記錄在冊,供有司核查?!?/p>
李承乾聽得目光越來越亮,忍不住擊節(jié)贊嘆。
“妙??!”
“如此一來,德便有了尺度,不再是他們上下嘴唇一碰就能定的了!”
趙牧繼續(xù)道。
“單有實證還不夠。”
“還需改變評價的主體?!?/p>
“不能僅由少數(shù)所謂的耆老鄉(xiāng)紳閉門評議?!?/p>
“可引入鄉(xiāng)議與官考相結(jié)合?!?/p>
“鄉(xiāng)議?官考?”
“嗯?!?/p>
“鄉(xiāng)議,并非指那幾個世家代表,而是擴大范圍,需涵蓋其所在鄉(xiāng),里不同階層的有聲望者,甚至可匿名采集一定數(shù)量百姓的評價,綜合考量其真實口碑風評?!?/p>
“而官考,則是由其曾實習或任職的衙門出具考評,述其平日操守,辦事能力,協(xié)作精神?!?/p>
“三者結(jié)合。。。。。。實證為基礎(chǔ),鄉(xiāng)議觀其民望,官考察其吏才。。。。。。如此評出的德行等第,雖不敢說完美無缺,但遠比世家操縱的所謂薦舉要公平,可靠得多?!?/p>
“而新科舉制度,不本身就有核查士子過往,甚至上查三代嗎?”
“便把這一德行考察,也列入其中,不就行了?”
趙牧的聲音平穩(wěn)而有力,一條清晰,可操作,且極具說服力的方案在他口中娓娓道來,徹底驅(qū)散了李承乾心中的迷霧和陰霾。
“此法……此法大善!”
李承乾激動得幾乎要站起身來,臉上因興奮而泛起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