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此乃千古不易之理。?/p>
“朝廷取士,自當重德行,察操守?!?/p>
“然,孤以為。。。。。。?!碧蛹又亓苏Z氣,“時代變遷,制度亦當因時制宜?!?/p>
“兩漢察舉,固有可取之處,然其后期為何弊端叢生?!?/p>
“乃至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之譏?”
“根源在于德行一事,空口無憑,易為人情私意所趁,失其公允!”
他目光掃過剛才附議的幾位官員,繼續(xù)道。
“若要使重德不至淪為空談,不成為少數(shù)人徇私之工具,則必須使德之一字,有實據(jù)可考,有公論可依!”
“而非僅憑一地一隅之耆老數(shù)人,閉門評議,便可定奪國之賢才!”
這番話擲地有聲直指要害,讓剛才還氣勢洶洶的世家官員們一時語塞。
連原本打算看戲的李世民,也微微坐直了身體,眼中閃過一絲驚異和贊賞。
“故此。。。。?!崩畛星钗豢跉?,拋出了準備已久的方案。
“兒臣愚見,與其重啟古制,不如尊古訓而創(chuàng)新!”
“兒臣提議,可于現(xiàn)行科舉選官之外,另設或融入一套德行考績之法,名曰。。。。。。實證取德!”
“實證取德?”龍椅上的李世民適時開口,聲音平穩(wěn),帶著詢問之意。
“正是,父皇。”李承乾從容奏對。
“所謂實證取德,便是要求所有候選官員,其德行考評,需有具體事跡為憑?!?/p>
“或為賑災濟民之功,或為興修水利之勞,或為教化鄉(xiāng)里之績,或為技藝革新之利……”
“皆需有據(jù)可查,有人可證,記錄歸檔,以供核驗?!?/p>
“空談虛譽,一概不錄!”
他頓了頓,環(huán)視群臣,見不少人露出深思之色,便接著詳細闡述。
“其考評之權,亦不當由少數(shù)人壟斷?!?/p>
“兒臣建議,采用三法合議之制?!?/p>
“一曰實證核驗,核查其所報功績之真?zhèn)??!?/p>
“二曰鄉(xiāng)議廣采,擴大詢訪范圍,不止于耆老,需采集其鄉(xiāng)里更多士紳,乃至部分百姓之匿名風評,觀其真實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