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根據印象進行推導,并根據自己的物理學知識進行解釋。
至于對不對……只能看運氣了。
不過雖然沒造過鐘表,卻也了解過這玩意兒的大致發(fā)展史。
對現代鐘表影響最大的事件,出現在北宋時期。
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制作了水運儀象臺。
該儀器首次利用了擒縱器——鐘表的核心結構。
總之就是,經過蘇頌等人的設計,該裝置能夠準確的記錄時間。
并且還制作了報時結構,每刻鐘報時一次。
西方的鐘表,就是根據這玩意兒改進出來的。
可惜該裝置毀于戰(zhàn)火,之后就再也沒有仿制過。
不過,它的結構圖肯定傳下來了,否則西方人是咋知道擒縱器,咋仿造出鐘表的?
如果能將結構圖找到,事情就簡單的多了。
那么,哪里能找到水運儀象臺的結構圖呢?
毫無疑問,欽天監(jiān)。
天文星象涉及讖緯之事,一般是不允許民間私學的。
在某些特殊時期,藏匿相關書籍都有可能被判刑。
但欽天監(jiān)是可以光明正大研究這玩意兒的。
水運儀象臺這么重要的天文儀器,那里定然有記錄。
他立即去欽天監(jiān)找到了鄔秉讓。
這位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靠著嘴巴嚴,以及那次天象事件配合的好,再加上自己為人低調,活的相當滋潤。
陳景恪找他幫忙,他自然不敢怠慢。
啥?天文知識涉及機密,不能隨便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