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整棟別墅剩陳安的房間沒關(guān)燈。
他坐在書桌前,面前攤著一本賬冊和幾份剛從灣仔帶回來的文件,右手肌肉還有點酸痛,但寫字已經(jīng)不成問題。
這不是第一次他碰接觸賬本,但這一次和以前不同。
幾天前,阿光遞給他一本賬本,說:“別帶走,現(xiàn)場看?!?/p>
上面密密麻麻寫的并不是普通貨品,也沒有走私電子表或香煙的字樣。全是編號、簡寫、重量與進出數(shù)字。
“這是什么?”他問。
阿光沒看他,只回了句:“六記的活,別問,記清楚?!?/p>
六記全名叫陳永祿,是社團管總賬的白紙扇。
早年打架掉了顆門牙,說話漏風(fēng),但是算賬從不出錯,幾年前的流水他閉著眼都能說清楚。
記賬本上還夾著一張紙條,是六記親手寫的,短短幾行字,寫得很客氣:
“此為灣仔二區(qū)‘附檔賬本’,請安仔先核對應(yīng)收應(yīng)付與本季度貨物流動數(shù)據(jù)是否一致,方便后續(xù)交接?!?/p>
所謂“附檔”,不掛名、不對外、不備案。
他沒再追問。他從不多問,只管做事。
賬冊他照抄下來,回去畫了圖表、列了匯總,再憑印象將每一個編號和其進出頻率做了交叉比對。那種看似雜亂、實則深藏規(guī)律的流轉(zhuǎn)表,在他眼里是某種可解的密碼。
第三天交出去時,阿光看了他一眼:“不錯?!?/p>
從那以后,送到他手上的文書活變了。
接下來的日子,陳安幾乎每天都在做這件事。
他也不是沒腦子。
賬目處理到第二周,他就看明白了:這一類編號,利潤驚人,動輒幾倍起算,而且來貨急、去得快,和常規(guī)貿(mào)易節(jié)奏完全不同。
這些密密列著編號和流向,只用一個單詞代稱——“flower”。
起初他只是機械地做賬,但做著做著,那些數(shù)字漸漸變得有了意義。
那晚他抬起頭,腦子里第一次冒出一個念頭:
——原來這種東西,這么暴利。
一克頂十克,一袋抵一月,有時一批貨少到放進一支煙盒里,值的錢卻能買半套銅鑼灣的樓。
這不是陳安第一次接觸到“flower”。
他小時候就知道這玩意兒是什么。
城寨里從不缺這種東西,進貨的、販的、用的、爛在樓梯間的,全都有。
以前樓道里常有人睡在廢棄沙發(fā)上,一動不動,嘴角冒著白沫。有一次他凌晨去倒垃圾,看見有個女人臉朝下趴著,一手還揪著自己的頭發(fā),像是臨死前特別痛苦。
再靠近一點,他認(rèn)出那是常在診所門口晃的翠姐。
幾年前他說過,他不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