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舟曾經(jīng)看過一個很出色的父子表演。
大意是兒子考試回來,父親很‘親切’的問成績。
“五十九分!”
兒子的回應老老實實,但這個分數(shù)顯然是太差勁了,瞬間讓花了錢上補習班的父親暴跳如雷,直接掏出棍子就欲要打。
“你咋不問問我們試卷的總分是多少?”
危急關頭,兒子的反應還是極快,迅速轉(zhuǎn)移著話題。
“多少?”父親問道。
“一百!”
“那還是不及格!”
父親的怒難于停止,棍子欲要揮下時兒子又大喊。
“你咋不問問我們班最高分是多少?”
“多少?”
“九十八!”
“啊呀呀,你受死吧!”
父親棍子落下時,兒子一跳而后繼續(xù)大叫。
“你咋不問問我在班上排第幾?”
再次問出這個問題時,父親顯然還是有幾分小希望,萬一除了最高分,大家考得都差,他也能接受。
“倒數(shù)第一!”
兒子大叫自己的排名時,已經(jīng)將門推開奪門而逃。
若說這是一個心理運用的正面案例,有人會說沒摻雜撒謊,逮住之后還是免不了挨打,甚至這種真實回答不亞于重重疊疊的火上澆油,導致被暴打得更厲害。
但在某些不能撒謊的場合中時,通過打斷對方的話轉(zhuǎn)移目標顯然是正確的選擇。
張學舟沒那么頭鐵讓尊上火上澆油,也沒承受尊上直接的訓斥與責罰,他選擇了另開話題稍緩平息尊上的問責。
陽魄的話題在他近期的生活中掀起了不小的風浪,也導致了一定的麻煩。
想到只能縮在魂玉中的任一生,又對比眼前尊上的形態(tài),這簡直是一個天差地別。
他的驚嘆確實屬于真心,也讓尊上感覺不出做作。
“我以前修為低學識淺,連陽魄是什么都不知曉,沒能在獨尊峰認出您的形態(tài)”張學舟道:“如今多修行了幾分,才知曉您這種是了不得的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