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說出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
不論景帝和新帝做多少事,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穩(wěn)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戰(zhàn)。
只要看穿了這種本質(zhì),諸多學(xué)派有異心也就不難理解。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不是簡單說兩句話就能做到。
董仲舒的理想主義很好,前一個做這種事情的人叫秦皇。
秦皇采用的方式是鏟除異己尋求天下大同,不聽話的都死了,剩下的就是聽話的了。
只是秦皇還沒干成這樁事,自己就先死在了前面。
董仲舒沒有秦皇的地位,董仲舒也沒秦皇的實力,秦皇都沒能辦成的事情,公孫弘覺得董仲舒也沒可能辦成,這個‘大一統(tǒng)’注定是個理想產(chǎn)物,屬于看得見摸不著。
“如果不采用殺戮,您覺得需要如何做才能改變呢?”張學(xué)舟問道。
“除非陛下愿意與民分食天下!”
“分食天下?”
“只有人人都有好處拿,人人才會擁戴他,但這種事情也有個麻煩?”
“什么麻煩?”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如果底層的人都能拿到好處,高層的人拿到好處必然更多,從而會具備掀翻陛下的能耐!”
“所以呢?”
“所以朝廷就需要不斷提拔新一批人,又不斷殺掉舊的那一批人,只有這樣循環(huán)才能正常運轉(zhuǎn)下去!”
公孫弘低低聲說出自己在‘大一統(tǒng)’上的建議,也提出了更為實際可用的方案。
這種方案很冷血,但也很實用。
雖說此時只是兩人在探討,但如果公孫弘有一天能在朝廷掌權(quán),對方必然會依照想法而行。
張學(xué)舟訕訕一笑,只覺和公孫弘的關(guān)系需要注意尺度,以后行事也需要注意。
世上不止一個公孫弘,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止公孫弘。
此時說話的是公孫弘,但執(zhí)行者絕對不止公孫弘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