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一陣寒暄,當(dāng)然是王翦和皇帝的寒暄,王躍只能老老實實的站著。
兩個老人倒是很有感觸,兩人一起追憶著往事,竟然是一句正經(jīng)話都沒談起。
而王躍也口觀鼻鼻關(guān)心的站在那里,聽著秦始皇和王翦兩人在彪演技,整整兩個時辰,他連動都沒動一下。
整個談話過程,秦始皇甚至都沒有再和王躍說一句話,就吩咐王翦把王躍給帶走了。
王躍跟著王翦回去的路上,還在懷疑的問道,“祖父,陛下這是什么意思?既然有意義分給我兵權(quán),為什么一句話都不跟我說,不用考校一下?”
王翦本來對自己孫子今天的表現(xiàn)很滿意,也很得意的能在秦始皇面前,像當(dāng)年的蒙老頭兒似的,在陛下炫耀一下自己的孫子了。
沒想到表現(xiàn)讓秦始皇和王翦很滿意的王躍,似乎根本沒懂秦始皇想干什么,他就無奈的解釋道,“你的勇勐,陛下早在數(shù)次出巡的過程中,已經(jīng)了解過了。而且,陛下早就和你談過,對你的印象本來就不錯。只是現(xiàn)在需要你獨自領(lǐng)軍把手一方的能力,這才考驗一下你有沒有當(dāng)帥的耐心。”
王躍馬上就懂了,可是看王翦似乎談性正濃,他也就裝湖涂的問道,“所以呢?這是對我滿意還是不滿意?”
王翦是多精明的一個人,他看出了王躍已經(jīng)明白了,卻還是老老實實的向他詢問,大概是想陪他這個老頭子解解悶兒,他也就順著說道,“你今天兩個時辰移動不動,說明了你很有耐心。對付狡猾的胡人,耐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你站立了兩個時辰,卻沒有絲毫的不舒服,說明你身體很好,肯定能受得了邊關(guān)的苦,再加上你以前的表現(xiàn),陛下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王躍對這個評價不置可否,他和王翦聊了一路,把王躍送到府上之后,這才回了自己院子。
……
王躍以為他出去掌兵的事情已經(jīng)定了,雖然沒有去齊國舊地,卻也不算遠了,他也就將就了,至少那里也離海邊也不遠。
只是,王躍還沒來得及等到陛下給他升官的圣旨,就得到了一個讓他有些古怪的消息。
原來趙高和李斯趁蒙恬不在的時候,就對扶蘇公子手里的聚賢堂下手了。
聚賢堂里擠著的,都是曾經(jīng)六國之地的各種人才,不僅有武藝高強如項羽一樣的人才,也有很多儒生文士。
儒生們閑來無事,就愛枉議朝政,更加上喝醉了之后,也就更加肆無忌憚的,多有抨擊秦始皇的政策的不是,很容就被趙高拿到了把柄,告到了秦始皇那里。
秦始皇本來覺得自己統(tǒng)一了六國,政績堪比三皇五帝的人,哪成想在他最得意的時候,被一幫儒生批判的一無是處,這讓始皇帝覺得自己被針對了。
于是,秦始皇就派趙高負責(zé)抓捕那些儒生進行嚴加拷問,誓要找出是誰的主謀。
在扶蘇公子還在為躲過長城倒塌一劫,還在沾沾自喜的時候,在他還沒有反應(yīng)過來之前,就已經(jīng)抓了一百多個聚賢堂的儒生。
儒生大部分都是嘴硬腿軟容易跪,經(jīng)過審問,甚至有的都沒有被嚴刑拷打,趙高就輕易的拿到了充足的口供。
于是,更大規(guī)模的對儒生的抓捕行動開始了。
而扶蘇公子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就以為這已經(jīng)不是針對聚賢館了,而是針對整個天下的儒生,這簡直是胡鬧。
扶蘇公子對儒家文化很是崇尚,當(dāng)然不想事情就這么發(fā)展下去,就決定在早朝上對皇帝進行覲言。
還好項梁比較理智,他連忙帶著易小川勸住了扶蘇公子,畢竟這誰都看得出來,趙高和李斯就是想趁著蒙恬不在,讓扶蘇公子方寸大亂,好達到削弱扶蘇公子的目的。
扶蘇公子聽兩人這么說,覺得也有道理,就暫時按兵不動,派人通知了蒙恬。
只是扶蘇公子這么做不要緊,不斷被抓進大牢的幾百個儒生,還以為被扶蘇公子放棄了,實在受不了趙高的殘酷刑法,主動的招供了,坐實了他們之所以抨擊朝政,就是為了犯上作亂。
于是,在一次朝會上,趙高把準備好的罪證給秦始皇看了之后,就指責(zé)這些儒生就是對大秦心懷不滿的六國余孽。
秦始皇看著那些罪證,他知道這里面肯定有受不住嚴刑拷打的人招供的,可是這四百多人都是一樣的供詞,也證明了這些儒生骨頭有多軟,除了添亂什么都不會,讓他很討厭這些儒生。
如果真是為了大秦的錚錚鐵骨的漢子,面對嚴刑拷打的時候就不應(yīng)該承認自己的罪行,可是你不敢面對如嚴酷的刑罰,卻還妄意朝政,這種學(xué)說要來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