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姑太太的兒子聽晉王說,周三娘鐘情于他,對他這樣一片癡心的女孩子,他卻是不好辜負她的,所以不能交給他,聽的二姑太太的兒子不由一肚子火,但他也不敢拿晉王如何,畢竟人家的身份地位高出他太多,之前敢來找晉王要女人,那還是被人攛掇的,想惡心一把周三娘才敢來的,要不然他都不太敢找晉王要女人,畢竟人家的身份地位在那兒,且也不是從他手上弄走姬妾的,是周三娘本來就是自由身,從她自己家去的晉王府,他跑來要,其實從法理上來講,是講不通的,晉王愿意把人給他,那是晉王人好,不愿意給,他其實是沒任何理由找他要的。
所以當下看晉王不交人,二姑太太的兒子只能掛著勉強的笑容回去了。
一出府,他就笑不起來了,狠狠地啐了晉王府一口,想著什么喜歡晉王,周三娘純粹是怕自己將她弄回了永和王府,會被折磨,所以不敢離開罷了,也就是晉王那個老色鬼才會信了。
心腹看他沒要回周三娘,再勸他繼續(xù)去要,因著晉王的拒絕,二姑太太的兒子也不敢了,只得暫時作罷,想看看晉王妃之后有什么交代。
而那邊周三娘經(jīng)過這一遭的事后,被二姑太太的兒子惡心壞了的她,便軟磨硬泡,讓晉王在衙門那邊,將她掛上了號,登記后,她就是晉王真正的庶妃了,二姑太太的兒子以后再敢過來索要她,那是沒任何道理的,因為她之前在官方看來,是自由身,是鎮(zhèn)國公府的嫡女,之后是晉王的庶妃,與二姑太太的兒子,沒有任何關(guān)系過,二姑太太的兒子要再敢說她是他的姬妾,要將她弄回去,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二姑太太的兒子要是強詞奪理,說當時他沒登記,所以周三娘才是自由身,人家也會反懟他:誰讓他不登記呢,不登記人家就不是他的姬妾,人家想嫁誰就嫁誰,他有什么資格阻攔?
于是二姑太太的兒子徹底不能拿周三娘怎么辦了,兩人之間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當然了,周三娘看二姑太太的兒子這樣找自己的麻煩,二姑太太的兒子是打算不再找周三娘的麻煩了,但周三娘被他這樣惡心,那自然是要報復回去的,現(xiàn)在輪到她要找二姑太太兒子的麻煩了。
所以當下周三娘便將二姑太太的兒子鬧到了晉王府的事,跟周大夫人和周大老爺說了。
周大夫人和周大老爺聽說二姑太太的兒子鬧到了晉王府,索要他們的女兒,不由勃然大怒,覺得二姑太太母子想毀了他們女兒的好姻緣和榮華富貴,當下便將這事跟周老太爺說了,然后說要懲罰他們母子,想讓周老太爺將二姑太太除族,以此來懲罰二姑太太。
對古人來說,除族,意味著以后得不到家族的支持,這是一個極大的懲罰。
周家人接手鎮(zhèn)國公府后,周老太爺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周家這一支的族長,要想將二姑太太除族,那是周老太爺一句話的事。
但,這事辦倒是好辦,就是理由呢?總不能找不到理由,隨隨便便就將人除族吧?
到時二姑太太在外面哭訴,說周三娘將她弄癱瘓了不說,周老太爺還將她除了族,說他們欺負她,那就麻煩了。
所以當下周老太爺自然拒絕了,道:“他們母子跑去晉王府鬧事,的確是惡心了咱們家,你們想報復,我也理解,但將二姑太太除族,卻不合適,別人會說咱們家姑娘嫁到了他們家,害的婆婆癱瘓了,然后還跑了,現(xiàn)在我們還要將人除族,仗勢欺人的?!?/p>
其實周老太爺說的,都是事實,的確是他們家的姑娘將二姑太太弄癱瘓了,還有,也是周三娘自己非要嫁二姑太太的兒子,最后看日子不好過又跑了的,這要擱在普通平民人家,周三娘根本跑不掉,是肯定會被當成逃妾抓回去的。
也就是鎮(zhèn)國公府,二姑太太的兒子抓不了,才讓周三娘逃了回來,然后還能另嫁了。
這事要真讓外人評理,別人肯定會說鎮(zhèn)國公府無理的,哪怕鎮(zhèn)國公府的人說,他們的女兒是自由身,不是二姑太太兒子的姬妾,別人也只會覺得他們強詞奪理,畢竟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圖省事,納姬妾,都是不登記的——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就是現(xiàn)代社會,不少人還是喝了喜酒就是夫妻了,都不會領(lǐng)結(jié)婚證的,更何況古代納妾了,不去衙門登記是常態(tài),登記的才是極少數(shù)——要是因為沒登記,姬妾想跑就跑,那得損害多少人的利益啊,所以誰會站在他們家這一邊呢,肯定是站在二姑太太兒子這一邊的,說鎮(zhèn)國公府強詞奪理欺負人的,所以這種情況下,周三娘跑回來另嫁,別人已經(jīng)覺得鎮(zhèn)國公府的人不講理,二姑太太的兒子倒了大霉了——畢竟母親被姬妾害殘了,姬妾還自己跑了,可不是倒了大霉了——他們要再將二姑太太除族,別人肯定會說他們太壞了的。
周大老爺?shù)溃骸斑@樣做要是不行,那能怎么收拾了那一對母子呢?三娘可真是被他們惡心的夠嗆。說起來,這事也不怪三娘,要不是他娘一直找三娘的麻煩,三娘也不會跟她對著干,他娘癱瘓了,完全是手誤,結(jié)果他們還變本加厲地欺負三娘,三娘受不了,跑回來也很正常。歸根結(jié)底,還不是他們自己不好,要不是二姑太太非要折磨三娘,根本不會發(fā)生后面那些事,畢竟我家三娘,當初是高高興興要嫁她兒子的,本來是想跟他長長久久的,哪知道她那樣歹毒,天天欺凌她,這之后發(fā)生的事,她是有很大責任的,結(jié)果現(xiàn)在三娘另嫁了,他們母子還跑來搞事,讓人想想就咽不下這口氣。”
其實周大老爺說的也不錯,要不是二姑太太一直搞事,就不會發(fā)生后面那些事,罪魁禍首的確是二姑太太,當然了,二姑太太不會承認就是了,她肯定覺得,是周三娘不好,要不是周三娘非要嫁她兒子,就沒之后那些事了。
可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