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薛淮突兀告假數(shù)日一事,翰林院沒有任何反應。
或許在不少官員看來,那個不合群的刺頭永遠不出現(xiàn)更好。
他們沒有薛淮那么好的背景,靠著亡父留下的遺澤、河東薛氏的宗族庇護、沈望對他的照拂,在朝中見人就咬無所顧忌,尋常人若是這么做早就尸骨無存。
其中一部分人本就和寧黨有著牽扯不清的關(guān)系,他們唯恐薛淮哪天彈劾到自己頭上,另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和寧黨勾連,但他們大多是薛淮的前輩,看著這家伙一個勁地出風頭邀清名,心里自然厭憎且嫉妒。
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就是最真實的人心。
如今薛淮突然告假,很多翰林都覺得自在輕松許多。
薛淮能夠猜到這些同僚的想法,前世在打拼初期就時常遭遇辦公室的勾心斗角,不過眼下他還沒有閑暇去梳理這些關(guān)系,只能利用這兩天時間大致捋清楚自身的狀況。
東跨院的書房內(nèi),薛淮細致地整理著原主的書信和隨筆。
平心而論,原主極具才情,無論文章還是詩詞都很有天賦,好在薛淮繼承了這些知識,不然他想在文臣這條路走下去會有很多阻礙——哪怕他能背出上百首唐詩宋詞,在日常生活中肯定無法應對自如,光是研究四書五經(jīng)就能讓他頭皮發(fā)麻,更不必說和那些學富五車的大儒們當面論道。
而通過原主保存的那些書信,薛淮對他的執(zhí)拗和強硬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那些大多是原主和友人的交流,他在信中反復闡述一個明確的事實,即天子被寧黨蒙蔽,寧黨一日不除,朝政便無法清明,天下蒼生將會繼續(x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哪怕面對極其艱難的處境,哪怕天子對他的觀感越來越不好,他也要堅定不移直言進諫。
看完這些書信,薛淮著實有些頭疼,情況比他的預想還要復雜。
他能在短短兩天內(nèi)安撫崔氏,是因為對方毫無保留疼愛自己的兒子,如今見薛淮大徹大悟,崔氏自然喜出望外,過往的糾葛立刻煙消云散。
其他人卻不會如此純粹。
薛淮依照前世的習慣,開始在紙上構(gòu)建思維導圖。
薛明章留給他的遺澤主要是指天子的體恤,但是在兩年的磋磨之后,皇帝對他還有多少好感已經(jīng)很難斷定,尤其是薛淮兩世為人,他對皇帝這種權(quán)力生物的看法遠比原主復雜。
最初皇帝應該只是看在薛明章忠君唯上積勞成疾的份上,用照顧薛家母子這件事來彰顯帝王的仁德,而且薛淮后來在科舉考場表現(xiàn)得十分出色,這無疑又給皇帝添了慧眼識英才的光芒,所以他直接欽點薛淮為探花。
然而帝王無情天威難測。
薛淮不認為皇帝對朝中的局勢毫無察覺,更不可能被寧黨完全蒙蔽。
據(jù)他所知,次輔歐陽晦的權(quán)勢雖然比不上首輔寧珩之,但這么多年始終屹立不倒,其中必然有皇帝的扶持,這是很簡單的帝王制衡之術(shù),更何況還有沈望這個清流領(lǐng)袖的存在。
簡而言之,朝中絕非寧黨一家獨大,只不過因為寧珩之足夠老辣和圓滑,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完全滿足皇帝的需求,所以才能牢牢把持著首輔之位。
原主若只是偶爾彈劾寧黨中人,幫皇帝敲打一下首輔寧珩之,他的處境絕對不會這么艱難。
想到這兒,薛淮在皇帝二字的旁邊畫上一個問號。
他暫時還不想主動跑到那位大燕至尊面前找存在感,可他同樣無法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
原因很簡單,過去兩年他雖然得罪了很多人,卻也有了不小的名氣,成功樹立一個嫉惡如仇的骨鯁形象,現(xiàn)在想置身事外只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那名氣是一柄雙刃劍,薛淮可以改變策略卻絕對不能改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