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dāng)朝《典儀志》載錄的妃嬪冊封儀制,接下來謝知意需著禮服前往太和殿偏殿候旨,待司儀官唱宣后入正殿,由皇帝親授金冊金印。
陳育琳扶著謝知意走出長春宮正殿,宮道上早已依儀鋪設(shè)好紅氈,從宮門一直延伸至宮墻之外的儀仗起始處。
兩側(cè)侍立的宮人皆身著青色圓領(lǐng)袍,垂首斂目,雙手交疊于腹前,連呼吸都壓得極輕。
冊封禮乃后宮大典,半點(diǎn)錯漏都可能禍及自身,無人敢有絲毫懈怠。
行至宮門外,尚儀局掌儀女官已率八名女官在此等候。
九人皆身著朱色繡纏枝紋的官服,見謝知意到來,即刻躬身行萬福禮,動作齊整如同一人:“奴婢參見淑妃娘娘,吉時已至,請娘娘移步太和殿偏殿候旨。”
謝知意微微頷首,由掌儀女官引著前行。穿過層層殿宇,太和殿的輪廓逐漸清晰,殿檐下懸掛的鎏金銅鈴在風(fēng)中輕響,與午門方向傳來的韶樂聲相和,愈發(fā)襯得宮廷肅穆。
紅氈一路鋪至太和殿丹陛之下,兩側(cè)列著鑾儀衛(wèi)的全幅儀仗:朱漆金飾的斧鉞、旌幡按“左文右武”次序排開,鎏金銅瓜、銅錘在晨光里泛著冷硬光澤。
武士們身著明甲,腰懸佩劍,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凝著與禮制相符的肅穆,連視線都不曾偏移半分。
掌儀女官引著謝知意踏上丹陛,鞋底踩過冰涼的白玉石階,每一步都隨韶樂的韻律起落,沉穩(wěn)得不見半分滯澀。
身為夏國公主,她自幼見慣王室典禮的莊重,和親入大虞后,也曾受皇后指派的人,授予大虞儀軌,這般陣仗于她而言,不過是禮制的尋常鋪陳。
殿外侍立的禮部官員垂首斂目,待她走過便悄然抬眼,目光掠過那身繡八行翟紋的妃級禮服。
步伐從容,衣裙搖曳的弧度、禁步的晃動,竟與殿外的韶樂渾然一體,起落間分毫不差。
再瞧她神情,眉眼間不見半分初登大殿的局促,唯有與禮服相配的端莊,官員們暗自嘆服:便是久居中宮、見慣大場面的皇后,初登此殿時也難免指尖微緊,這位淑妃倒是難得的鎮(zhèn)定。
行至太和殿偏殿,守殿內(nèi)監(jiān)連忙上前半步,躬身輕聲道:“娘娘請在此處等候,正殿百官與后宮主位已列隊就緒,儀程即刻備妥?!?/p>
他特意補(bǔ)了后半句,既顯恭敬,也暗提醒候旨需守的儀節(jié)。
謝知意依言肅立,指尖自然垂落在翟衣衣緣,面上神情端莊如靜水深流。
偏殿與正殿間設(shè)著紫檀木鏤空雕花隔斷,紋樣為“纏枝蓮?fù)袎邸保群隙Y制雅韻,又能讓候旨者隱約窺見正殿情形,免得失了儀節(jié)。
透過雕花間隙,她能清楚望見正殿格局:蕭潯身著明黃色袞龍袍端坐于御座之上,袍上十二章紋在日光里流轉(zhuǎn)著威嚴(yán),御座前的丹陛兩側(cè)設(shè)著“鎮(zhèn)殿將軍”站位,沉凝氣場透著皇權(quán)威壓。
御座左側(cè),文武百官按品級依次侍立,從一品尚書到六品主事,朝服的青、緋、紫三色在晨光中層次分明,腰間魚袋與冠上梁數(shù)各依規(guī)制,無一人逾矩。
御座右側(cè)則依“后宮為先、臣眷為次”的禮制分設(shè)位次:最靠前處特設(shè)一鋪著明黃織金鳳紋錦緞的鳳椅,皇后余少云身著繡十二鳳的皇后朝服端坐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