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之間。
議事大殿之中,落針可聞。
不知何時,原本已經失去了耐心的朱允熥竟是坐直了身體,沉默著掃視殿中的六部堂首。
「治理一個國家,經濟學……看似不重要,實際上卻比什么都重要,有時候,甚至要比真刀真槍都更加重要,現在這個年代,還是缺乏了這種意識?!?/p>
「就算是這殿中一個個飽學之士,也沒一個中用?!?/p>
朱允熥眼神里的失望,不是他在擺什么花架子,也不是他為了打壓恐嚇這些人的惺惺作態(tài)。
而是實打實的。
鑄造新幣,看起來的確是一種新氣象、也是一種彰顯他這個天子的威勢的手段,可這只是最淺顯的意義。
他又若有所思地沉默了幾個呼吸的時間。
最終,深吸了一口氣,嘴里吐出了幾個字:“劣幣驅逐良幣?!边@就是他不發(fā)行新幣的原因。
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指的是,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
用通俗一點的解釋來說。
譬如,朱允熥如果真的采納了他們的建議,設計鑄造一種純度更高、質量更好的貨幣發(fā)行出去,那么,大明皇朝的市面上將會存在「洪武通寶」和「開乾通寶」兩種貨幣。
由于「洪武通寶」是剛開國時候鑄造的,質量差,成色不一,便是所謂的「劣幣」。
而「開乾通寶」,則是「良幣」。
以一個正常人的心理來說,我當然是要把好東西留在手上,把不好的東西趕緊花出去。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之下,「開乾通寶」將會從一種貨幣,成為奇貨可居、躺在人們口袋里的死物,無論這新幣是用銅鑄造還是用銀鑄造,朝廷這邊發(fā)出去多少,就會有多少新幣被人收藏、躺在倉庫里吃灰。
「良幣」就這樣被「劣幣」驅逐出市場了。
大明皇朝本就缺少銀礦、銅礦。
這樣一來。
原本緊缺的缺口,便更加雪上加霜。
這種事情,除非是從小日子或者其他地方,搞到了足夠支撐大明市場的優(yōu)質礦產。
才好去考慮。
在朱允熥的計劃里,想要讓大明皇朝日后維持住一個穩(wěn)定的經濟體系,就一定要從他這里把基礎打好,后世的經濟體系才不會那么容易就崩塌。
為了自己的威勢、不知所謂的「威名」,而去做這種對朝廷、對整個大明皇朝的經濟環(huán)境得不償失的事情……朱允熥是決計沒有什么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