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默片刻。
長嘆了一口氣:“說大也不是太大的事情,說小……也不能算太小,太獨斷任性了些。”
相比于之前動不動就七百萬石銀錢往外丟,朱元璋現(xiàn)在的接受程度不是一星半點的高。
若只封個官兒的事情,倒是也不致讓他太過生氣。
這是老朱家的天下。
老朱家的掌權人、大明朝的皇帝,給破例封個官兒,這也不過分是不是?
只是他終究還是有大格局在的,終究還是覺得這事兒有不妥——不妥就不妥在壞了規(guī)矩,他怕朱允熥這次能一口氣封個戶部右侍郎,下次碰上喜歡中意的臣子,會不會也這樣?長此以往,對大明的確不利。
他固然因為當初在棺材里聽了一耳朵,知道朱允熥這兩道考題的確有些了不得的見解和東西東西,可當初朱允熥也只是因為和馬三寶閑聊起,拿了個玻璃舉例,并未深入去講太多,更沒有涉及到過整個國家經(jīng)濟、銀行體系這一方面。
朱元璋一知半解之下,依舊意識不到經(jīng)濟這一套,對一個國家真正意義上的影響和重要性。
所以在朱元璋看來。
就算真有人有這份智慧和才華,再怎么也值不上一個正三品大員的位置。
要知道,自從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把胡惟庸弄死,廢除宰相這個職位之后,大明皇朝的實權權柄盡分于六部,官職品階之上,并沒有一品,作為戶部堂首的正二品就是最高。
正三品的含金量便可想而知了。
只是因為答對了一個所謂的“考題”,沒有任何功勞就一下子封這么大個官。
按理來說,是極其不合適的。
也是因此。
在朱元璋眼里,朱允熥此舉,必然是包含了私心在其中——對情報里這個夏原吉私心上的喜歡——或許是這個夏原吉有本事討得了自家大孫的歡心,或許自家大孫就單純因為對方答對了題目而格外喜歡。
朱元璋怕的就是自家大孫這份私心。
作為一國君王,這是不該的。
而站在朱元璋旁邊的朱棣看到他面上這份擔憂,心中更喜:果然是朱允熥又開始作死了。
他面上做出一副意外的樣子,詢問道:“獨斷任性?父皇此話何意?”
這也不是什么能瞞得住的事情。
所以朱元璋干脆直接把手里的情報丟給朱棣,搖了搖頭道:“有時候人太稚嫩了,就容易被自己的好惡歡喜左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