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初在仙府遺址山巔,光陰長河停滯當(dāng)中,這本書在大妖死后墜落在地,又被孫道人轉(zhuǎn)贈給他陳平安。
陳平安在鳧水島找到了一把竹柄油紙傘,只要當(dāng)時不在修行,每次遇上了下雨天氣,無論晝夜,都要出門散步,沿著鳧水島走一圈,約莫三十里山水相依的路程,獨自撐傘走過。
三塊牌子,李柳那塊篆刻有“三尺甘霖”的螭龍玉牌,已經(jīng)被陳平安摘下,放入咫尺物。
李源那塊用來掌控山水陣法的“峻青雨相”,和水龍宗過橋木牌“休歇”,依舊掛在腰間,雨中行走之時,偶爾步子稍大,便有細微的敲擊聲。
這天夜雨當(dāng)中,陳平安依舊撐傘出門,算著時間,朱斂的回信應(yīng)該也快到了。
陳平安駐足不前,望向遠處白甲、蒼髯兩座島嶼之間,忽有一架華麗馬車,躍出湖面,馬車大如閣樓,四角如飛檐,懸掛鈴鐺,四匹雪白駿馬踩水奔走之時,鈴鐺作響,如雨中天籟。馬車之后,又有小簇花錦衣侍女、衣紅紫官袍臣子模樣的大隊人馬,追隨馬車御水而行。
馬車之上,并無馬夫駕馭駿馬,只站著少年李源與一位身材修長的美婦人,發(fā)髻如白玉花苞,身穿一件捻織細密的小袖對襟旋襖,外罩輕紗,飄若煙霧。
少年李源,換了一身圓領(lǐng)黃衫袍,腰系白玉帶,腳踩皂靴。
當(dāng)這支隊伍出現(xiàn)后,陳平安察覺到白甲、蒼髯兩座大島出現(xiàn)了異象,四周水霧彌漫上岸,籠罩其中,很快就只能看到它們的大致輪廓,但是陳平安不確定是島嶼修士開啟了護山陣法的緣故,還是馬車那邊有人駕馭水法,讓島嶼修士不便窺視湖上景象。
馬車朝著陳平安這邊直奔而來,沒有直接登岸,停在鳧水島之外的一里外,唯有李源與那位高髻婦人走下馬車,走向島嶼。
那婦人似乎臨時撤去了障眼法,露出了原本模糊不定的面容,擁有一雙金色眼眸,是本地山水神祇之一無疑了。
李源與那位婦人一起走到陳平安身前,李源笑著介紹道:“這位是司職龍宮洞天風(fēng)雨流轉(zhuǎn)的南薰水殿娘娘,陳公子可以喊她沈夫人。”
雖然雨下得不小,陳平安仍是立即收起了油紙傘,稱呼了一聲沈夫人。
那位水殿娘娘施了個萬福大禮,“南薰殿舊人沈霖,見過陳公子?!?/p>
在她直腰起身后,輕輕拂袖,鳧水島上空便沒了雨水降落。
陳平安習(xí)慣了對人言語之時,正視對方,便不一小心發(fā)現(xiàn)了這位水神娘娘的真實面容,臉色如青瓷釉,不但如此,臉上“瓷面”布滿了細細密密的裂縫,縱橫交錯,一旦被人定睛細看,就顯得有些駭人。陳平安有些了然,沒有假裝什么都沒看見,將油紙傘夾在腋下,與這位一尊金身已是岌岌可危境地的水神娘娘,抱拳告罪一聲。
沈霖似乎有些訝異,笑道:“陳公子不必如此,若是小神這幅尊容,驚嚇到了公子,大煞風(fēng)景,才是大罪?!?/p>
李源哈哈大笑起來,似乎覺得這個說法比較有趣。
只不過陳平安沒有笑,李源便只好悻悻然收起笑容,自討沒趣了,若是早年水龍宗那幫祖師堂譜牒最前邊的家伙們,一個個還在世的話,當(dāng)下早就周圍笑聲一大片了。
陳平安一手拎著油紙傘,側(cè)身伸出一手。
沈霖看了眼李源,后者趕緊使了個眼色,她這才與那位陳公子并肩而行,然后李源才雙手抱住后腦勺,慢悠悠跟在兩人身后。
南薰水殿是龍宮洞天諸多水神之首,至于山神就更不用提了,這座小洞天內(nèi),最沒地位的,就是那些好似被四周大水拘押牢籠中的小山神。一些個大源王朝等待盧氏朝廷敕封的英靈,或是別處小國死后魂魄不散的名臣英烈,一旦聽說可能被丟入龍宮洞天,封正為神,可能連再死一回的心思都有了。不單單私心作祟,害怕入了這座小洞天,約束太多,山香如何比得上水香?更重要的是,進了小天地,離鄉(xiāng)背井,身為神祇,如何反哺本國山水氣運?所以任何英靈對于擔(dān)任小洞天的山水神祇,都視為一種官場上的貶謫流放,故而寧做小縣城隍爺,不當(dāng)洞天山神。
而沈霖自稱南薰殿舊人,就又是一個很有嚼頭的說法了,因為方圓八千里、擁有千余大小島嶼的龍宮洞天,水運之濃郁,冠絕一洲,如今水神湖君、河伯河婆總計擁有三十二位之多,連同主城在內(nèi)十二座大島,皆有山神、城隍、文武廟,相較于水神,神靈數(shù)量更多。
李源看著前邊不遠處那位“婦人”,心中哀嘆不已。
同命相憐。
只不過水龍宗那邊能做的,更多是憑借年復(fù)一年的金箓道場,增添香火事,雖然也能補救南薰殿,類似市井坊間的修繕屋舍,可畢竟不如他這位水正汲取香火,淬煉精華,來得直接有效。說到底,這就是洞天不如福地的地方,洞天只適宜修道之人,三三兩兩安心修行,天生的清凈境地,想不與世無爭都難,福地則地廣人多,利于萬民香火的凝聚,才是神祇的天生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