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十六問道:“在先生看來,那賈生的太平十二策,到底如何?”
“一劑猛藥,是真能開太平的?!?/p>
老秀才笑道:“可惜有個問題,在于賈生光顧治病,哪怕救了人,藥的力道太重,例如我們四周這山下市井,藥補再好,熬過數(shù)年十年,多半就是個藥罐子了。如何能夠讓人不憂心。這些都還只是表面,還有個真正的大癥結(jié),在于賈生此人的學(xué)問,與儒家道統(tǒng),出現(xiàn)了根本分歧?!?/p>
劉十六輕聲問道:“所以先生當(dāng)年,才會斷然否定了大師兄的事功學(xué)問?”
老秀才猶豫了一下,搖頭道:“事功學(xué)問,要比賈生好些,因為不是推倒重來,重建屋舍,再釘死了窗戶,只余一門。你師兄的事功學(xué)問,遠沒有賈生這么極端。”
老秀才又指了指那些已經(jīng)失去光彩的牌坊匾額,問道:“匾額懸在高處,對聯(lián)往往貼在寬處。為何?”
劉十六順著先生的手指指向,答道:“從寬處道路行走,才好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走去高處。”
老秀才點點頭,表示認(rèn)可,然后帶著劉十六繞了牌坊樓一圈,再以心聲與這位弟子說了些內(nèi)幕。
四塊匾額,“當(dāng)仁不讓”,“希言自然”,“莫向外求”和“氣沖斗?!?。
繞了一圈,他們重新來到“當(dāng)仁不讓”匾額之下。
老秀才著重說了道家一事。
此地道家匾額上的“希言自然”,贊譽之人,是那位道祖首徒,白玉京大掌教,他最終一氣化三清,驪珠洞天福祿街上,那位被桃代李僵的讀書人李希圣,身在儒家一脈,神誥宗那位,是置身于道門,剩下還有一位,哪怕是老秀才,也暫時依舊不知,反正當(dāng)是佛門子弟了。
三教之爭,在我一人。
我與己論道,人在世卻與世無爭,好似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這便是那位道老大的道法之大,得認(rèn)。
相較于白玉京其余兩位掌教的褒貶不一,這位道祖首徒,在青冥天下之外的幾座天下,口碑風(fēng)評都極好。
何況道老二和陸沉,都是此人代師收徒,唯有道祖的關(guān)門弟子,才換成陸沉代師收徒。
劉十六微微皺眉。
老秀才拍了拍他的手臂,“不用想太多,雖然在驪珠洞天,三人之一的李希圣,屬于晚來客,但在浩然天下,小齊才是后到之人,何況道老大自身,對小齊并無針對之意,更多是白玉京其余兩脈的手段,李希圣當(dāng)年一直身不由己。如果不是陸沉來此謀劃,原本小齊和李希圣的那種大道之爭,如大水砥柱相激,沖起萬丈浪,氣壯山河,無論勝負如何,絕無半點齷齪。說不定……”
老秀才哪怕是以心聲言語,說到這里,依舊沒有與弟子吐露心聲。
老秀才原本是要說一句“同道中人,立教稱祖,一正一副,大道相互裨益?!?/p>
無論是李希圣或是道老大也好,還是小齊,一旦雙方真正開始論道,想必都會有此心xiong。
只是沒能走到那一步。
事已至此,大局已定,多說無益。
只是老秀才不愿對此過多言語,不意味著真不計較。
老秀才從不推崇無底線的以德報怨,那不是xiong襟氣度,而是愚昧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