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姚坦然受之。
一座高山之巔,此刻就站著兩位十四境修士,還有兩位飛升境劍修。
當(dāng)然還有一個金丹劍修的幽郁。
幽郁離開家鄉(xiāng)的時候,還是少年歲數(shù),如今已是青年模樣了,比師父老聾兒都要高出一個頭了。
幽郁自然是對年輕隱官的那座落魄山憧憬已久,他跟同齡人杜山陰,是截然不同的性格。
其實他心知肚明,師父對自己其實是不太滿意的,因為師父偶爾望向自己的眼神,會帶著幾分毫不掩飾的煩躁和嫌棄。
幽郁倒是沒有任何怨氣,資質(zhì)一般,練劍遲緩,怨不得師父瞧不上眼。
但要說讓師父干脆撇下自己,隨便丟在一個地方,從此各走各路,幽郁卻也沒那么傻,不敢說這種氣話。
這趟游歷十萬大山,有此結(jié)果,意外之喜,幽郁心情相當(dāng)不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在外晃蕩了幾年,終于又要見著隱官大人了?自己甚至有機會成為隱官大人那座宗門的成員?
寧姚笑道:“你叫幽郁吧,陳平安經(jīng)常提起你,說你肯吃苦,心性好,又認了個好師父,只要你表現(xiàn)出讓老聾兒認可的資質(zhì)和毅力,老聾兒就不是個小氣的傳道人,肯定愿意對你傾囊相授,只需腳踏實地,步步登高,將來劍道成就,一定不會低的?!?/p>
幽郁神色拘謹,因為天生就不善言辭,都不知道如何答話。
畢竟眼前女子,是寧姚啊。
甘棠聽聞此言,十分欣慰。寧姚從無虛言,既然她都這么說了,肯定作不得假。
不曾想那位隱官大人如此了解自己的脾氣,是啊,自己傳授劍術(shù)道法,都是弟子幽郁每個當(dāng)下境界“該得”的,不多給,也絕不少給,總之弟子得憑真本事從師父這邊拿走。
寧姚眺望山外有山群山綿延的壯闊景象,深呼吸一口氣。
老瞎子說自己這邊不待客,讓甘棠師徒倆立即去那處渡口找到李槐。
相信等到李槐返回家鄉(xiāng),落魄山就會多出一位飛升境劍修的記名供奉。
等到甘棠和幽郁告辭離去,兩條掠空劍光為死寂沉沉的荒蕪地界增添些許色彩。
老瞎子問道:“打算回浩然了?”
寧姚點頭道:“回了?!?/p>
老瞎子沉默片刻,說道:“成功躋身十四,不是小事,可喜可賀。陳清都從不懷疑你可以成為十四境,但是估計連他都沒有料到這一天會來得這么快,要是他能夠親眼看到,估摸著都能笑掉大牙,少不得在我這邊臭美顯擺幾趟。稱得上故人的,本就屈指可數(shù),故人中稱得上朋友的,更是少之又少。”
“寧姚,你當(dāng)初離家出走,獨自游歷浩然天下,陳清都其實安排了劍修悄悄跟著你,至于是納蘭夜行還是誰,也可能是一位游歷劍氣長城的外鄉(xiāng)劍仙,具體是誰,我就不清楚了,懶得與陳清都問這個,他只說安排得比較隱蔽,還說不準備跟你說這件事。說到底,陳清都還是擔(dān)心你在那邊受委屈,或是被誰算計了,不過那位不知名劍修當(dāng)年跟著你,到了驪珠洞天附近就止步,因為后邊陳清都就讓我接手了。”
當(dāng)年寧姚在驪珠洞天內(nèi),為了那個小鎮(zhèn)土生土長的泥腿子,身處險境,老瞎子差點就要出手了。
如果他不出手,陳清都肯定就會破例出手,而且會是兩次,規(guī)矩一邊去,管你文廟是怎么想的,當(dāng)然陳清都也肯定會在十萬大山打鬧一場,人丑脾氣大嘛。
寧姚說道:“陳平安說那名暗中的護道人,一開始他猜測是出身浩然的陸芝,但是時間對不上,后來覺得極有可能是中土神洲的那位散仙,劍修姜俯,仙人境,此人一向孤云野鶴,行蹤不定。這位劍仙最出名的,是她搜集了數(shù)量可觀的養(yǎng)劍葫。”
老瞎子就沒聽過這么個名字,疑惑道:“那小子是怎么猜出來的?避暑行宮那邊有記錄?還是說姓姜的劍修,在你們劍氣長城的名氣很大?”
要說陳平安能夠猜出寧姚當(dāng)年浩然之行,她身邊有人暗藏保護,這沒什么,可要說陳平安連護道人的根腳都一清二楚,老瞎子還真不信。陳清都做事情,還是比較穩(wěn)重的。
寧姚瞇眼而笑,“避暑行宮是有檔案記錄,不過當(dāng)時她用了化名,所以陳平安只靠這個是肯定查不到真相的。姜俯當(dāng)年在劍氣長城,性格孤僻,不顯山不露水,她都沒怎么出劍,更像是去觀戰(zhàn)的,姜俯與人交集不多,但是她有個特點,喜好飲酒,可以說是嗜酒如命,每天三頓酒,雷打不動,當(dāng)飯吃的。”
“陳平安在頭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之前,從魏檗手上得到一只品相中等的養(yǎng)劍葫,當(dāng)時魏檗說此物是大驪王朝庫存,他擅作主張將五件寶物折算成了養(yǎng)劍葫,那枚朱紅色養(yǎng)劍葫的底款是‘姜壺’,與‘江湖’諧音。陳平安當(dāng)時已經(jīng)喝酒,自然是一見鐘情了,又相信魏檗的眼光,沒有不收下的理由。幾次游歷途中,陳平安對于養(yǎng)劍葫一直比較上心,而姜俯家鄉(xiāng)那邊獨有的口音,一向俯、湖不分的。再加上姜俯是女子劍仙,為我暗中護道,確實更合適些。估計姜俯當(dāng)時在驪珠洞天外邊停步,并沒有立即離開大驪王朝,一直藏在暗處,等到形勢明朗,她就將那枚養(yǎng)劍葫作為禮物,找了個法子,讓大驪宋氏或者是國師崔瀺,借助山君魏檗之手,不露痕跡地送給陳平安,那枚養(yǎng)劍葫既不過于貴重,也不算寒酸,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