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安伸手輕拍少年肩膀,微笑道:“修道辛苦,再接再厲?!?/p>
程逢玄本想帶著這位吳道長去自家煉丹處一看,不料對方直接來了一句“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老道人聽聞此說,一時語噎。與先前那儒衫青年的一句“釣者之恭”,確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陳平安再與那位“靖師”觀主客套一句,“清凈寡欲,與物無競,真人精神?!?/p>
隨后他便告辭離去,滿臉笑容的老觀主也沒有挽留,只是心中暗暗下定主意,要去那座“鬼宅”碰碰運氣,瞧瞧那艾草到底品相如何。
路上陳平安剛好與那撥人再次擦肩而過。
道士吳鏑的四方步,走得半點不比老觀主差了。
瞧見了那位仙風道骨的老道人,矮小漢子確認身份后,拿出一份掌門親筆手書的密信,低頭雙手奉上,“姚家山高祝,奉掌門之命,帶寶樹、洪圖來此覲見程真人。”
程逢玄接過書信,當場揭開,看過內(nèi)容,抬頭看了眼那個叫寶樹的年輕女子,老道人點頭道:“確是可造之材,以后她就留在觀內(nèi)隨貧道修行,三年五載都是無妨的?!?/p>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道士心情大好,其實說是樓觀派一脈的旁支法統(tǒng),錯沒也錯,就跟某個鄉(xiāng)野百姓說那幾百年前自己姓氏出過皇帝差不多吧。
只是冥冥之中,他覺得此次丹成的契機,真就在那吳道長所謂的一棵艾草之上。
年少無知,曾言口出狂言,誰閑如老子,本是神仙種,不肯作神仙。
如今修道小成,丹成有望,誰狂如貧道,煉丹已功成,不肯服金丹。
程逢玄讓更為心思活絡的徒弟宋巨川,領著高祝三人去觀內(nèi)住下。
當年從中土云游至寶瓶洲,老道人從北往南一路游歷,期間停步,與那姚家山的當代掌門,聊得還算投緣。姚家山歷史上出過一位金丹劍仙的開山祖師,只是立了門派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如今掌門姚國珍,只是位洞府境練氣士,更非劍修。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良材美玉,估摸著是姚國珍自認難傳真法,擔心耽誤了那女子的修道前程,就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思?哈哈,貧道倒也有這份成人之美的心思。
就當是修行路上,與那姚家山結一樁善緣好了。
以后等到宋巨川和鐘山出師了,外出歷練途中,也有個落腳地。
玉宣國京城此地,門臉極小卻別有洞天的道觀,曾名煉丹觀,改名崇陽觀。
今年觀主,舊時建觀人,若是同在一觀修道,如何分得清誰是主人誰是客?
鐘山陪著師父散步,想起一事,鼓起勇氣小聲說道:“靖師,我認識個朋友,他身世貧寒,是外鄉(xiāng)人,逃難到了京城這邊,與爺爺相依為命,認得藥材,還能繪制春牛圖,會些磚瓦匠活計,他很能吃苦的,弟子就想與師父打個商量,能不能讓他來咱們道觀打雜,當個常住道人?”
老道士隨口問道:“你那朋友,姓甚名甚?”
鐘山說道:“白云?!?/p>
老道人想了想,有了主意,嘴上卻是說道:“鐘山,你覺得咱們道觀伙食如何?”
鐘山老老實實說道:“還可以的。”
油水確實不多,總歸是頓頓吃飽飯。
至于宋師兄私底下的某些埋怨,就不與師父說了,免得比較記仇的師父揪著不放,到時候師父罵師兄,師兄回頭打自己,虧的,不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