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造車的關于造車的第一次討論2
信任基石一旦動搖,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不能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就自毀長城!”
人力資源管理總裁廖建忠緊鎖眉頭。
他考慮的角度更為實際和沉重:
“人才結構是硬傷!
華興有世界一流的通信工程師、軟件專家、芯片設計大牛,但我們有多少真正的汽車工程師?
有多少懂底盤調校、車身工程、三電系統(tǒng)集成的頂尖人才?”
“從頭培養(yǎng)?時間不等人!
大規(guī)模挖角?
成本高到難以承受,還會引發(fā)行業(yè)劇烈震蕩,樹敵無數(shù)!
這個轉型的陣痛期,我們承受得起嗎?”
“更穩(wěn)妥、更符合我們基因的道路,是做新能源汽車界的‘博世’?!毙炱降穆曇舳溉话胃?,仿佛要把他的想法灌進以姚塵風為首的幾個人的腦袋里。
他有力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發(fā)出沉悶的“咚”一聲,仿佛為他的論斷落下重音。
“聚焦我們的絕對長板——智能汽車的核心增量部件: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系統(tǒng)、車規(guī)級芯片、車聯(lián)網(wǎng)通信模組。
這些才是未來智能汽車真正的靈魂和大腦。
博世不做整車,但它牢牢扼守著汽車產(chǎn)業(yè)鏈最核心、利潤最豐厚的咽喉要道?!?/p>
徐平的眼神銳利如刀鋒,直刺姚塵風:
“做供應商,我們不需要直面消費者那些令人頭疼的瑣碎,不需要承擔整車制造那恐怖的固定資產(chǎn)投入和庫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