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合作關(guān)系,潘筠人都來了,自然要見一見銀山各礦井的人。
都不用潘筠請,各礦井的工頭自己找過來了。
不管是武林盟、江湖散人,還是民間商人組織,反正都到半山腰的道觀求見潘筠。
他們也不空手,或是拎著一只雞,或是拎著一條魚,再不濟,拎一把青菜也算禮。
潘筠對他們拿來的禮物很滿意,這樣晚上做飯就不用為食材操心了。
倭國的物資還是貧瘠。
在大明,雖然普通百姓家也窮,但雞鴨豬羊魚肉是不難買的,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有一點。
更不要說青菜了,只要不是災年,青菜還是可以管夠的。
但在倭國不是,這邊東西分量很小,菜種得少,養(yǎng)殖的東西也少。
過來的人一開始是花錢買食材,后來因為突然涌入的人多,加之開礦需要大力氣,會消耗很多肉,這里便曾短暫的售空過一段時間,屬于買無可買的狀態(tài)。
以至于大森鄉(xiāng)一帶物價飛漲。
但這難不倒聰明又勤勞的漢人,當中有人看到了商機,當即就不挖礦了,而是組織了一批人去鄉(xiāng)鄰的小國鄉(xiāng)下收購農(nóng)副產(chǎn)品,再拉回來,一進一出,賺的錢比挖礦強;
還有的礦工則是直接在山里找可以開墾的土地,種上菜,再養(yǎng)一窩雞
大半年下來,不僅種的菜收了幾茬,雞下蛋,連豬都可以出一欄了。
山下的村民,也從歡迎他們,到排斥他們,再到歡迎他們。
曾經(jīng)默默座于山腳下的小村莊已經(jīng)衍生出大集,從大森鄉(xiāng)通往溫泉津町的近道也已修了三分之二,不僅沿途的村莊被連起來,沿途而去的地也被聞風而來的地主們瓜分,建上茶寮和客棧
王璁也在益田家的幫助下拿了幾塊地,不過他并不急著修建房子,因為他的人手和資金現(xiàn)在都放在海貿(mào)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