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工,這邊請,投影和話筒都調(diào)試好了。”我把最后一份會議材料放到趙志遠面前的桌上,順手調(diào)了調(diào)麥克風的角度。
他點點頭,沒多說話,習慣性地檢查著翻頁筆。
技術支援中心牽頭搞的這個“邊緣技術與經(jīng)驗分享會”,磨了小半年才批下來。
非密級,自愿報名,旨在打破點組和組之間的信息繭房。有時候解決問題的那塊拼圖,指不定就躺在哪個不起眼的角落里。
會議室坐了大半,比預想的熱鬧點。
一線的大牛來得不多,多是像我們技術支援、文檔標準化、部分測試崗的同事。
還有幾個新分來的研究生,眼神里還帶著點兒對“高大上”軍工的想象。我走到后面靠墻站著,習慣性當個觀察者。
“好,那咱們開始?”主持的同事看向我,我點頭。
他清清嗓子:“各位同事,感謝大家抽空參加咱們首屆‘碎片拾光’技術交流會!”
“今天第一位分享的,是咱們項目組的趙志遠高工,他帶來的主題是《外場試驗中的‘意外’數(shù)據(jù)及其后續(xù)處理小技巧》?!?/p>
掌聲挺給面兒。趙工站起來,沒太多開場白,直接切到ppt。
“不是什么核心技術,就是些外場跑多了撞上的‘邊角料’問題,還有當時怎么湊合著解決的土辦法。”
他講的確實是“邊角料”。
某個傳感器在特定溫濕組合下偶爾飄移零點幾秒,記錄儀在強震動環(huán)境下的間歇性丟包。
甚至是用記號筆在關鍵線纜接口做臨時加固標記的“土法”。
內(nèi)容不驚艷,勝在真實、細節(jié),是手冊上不會寫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下面聽得挺認真,不少人拿筆在記。
“……還有一次,”趙工翻到一頁波形圖,背景是戈壁灘的照片。
“設備狀態(tài)監(jiān)測屏上,突然蹦出來一組短促的、頻率異常的噪聲尖峰,大概持續(xù)了05秒?!?/p>
“按手冊,這屬于干擾,直接濾掉或者標異常就行。”
他停頓了一下,演示光標那個小尖峰上來回點了點。
“那天也是巧,我正好盯著屏幕。這玩意兒一閃就過,按流程就該忽略?!?/p>
“但我總覺得……這‘噪’得太規(guī)整了點,不像常見的電磁干擾或者振動耦合?!?/p>
他放大了局部,那組尖峰雖然微弱,但間隔異常均勻。
“后來怎么處理的?”下面測試組的老李忍不住問。
“我讓操作員把那幾秒鐘的原始數(shù)據(jù)單獨截出來,發(fā)回實驗室了?!?/p>
“分析組那邊花了兩天,發(fā)現(xiàn)那不是‘噪聲’,是隔壁平臺一個輔助設備的泄頻信號,被我們的傳感器意外捕捉到了微弱耦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