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少惹事”不是“不惹事”,只要不捅破天,副總指揮多半會幫他兜著。
而林曉卻聽出了這話的弦外之音:表面是說給老李聽的,骨子里,怕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最近林曉給副總指揮帶來的驚喜實在太多了。
先前的幾件事暫且按下不表,單論擊落三架小鬼子戰(zhàn)斗機這樁,就是八路軍戰(zhàn)史上破天荒的頭一遭。
這里說的擊落,特指將翱翔于天際的飛機打落。
那種突襲機場、炸毀地面停放飛機的戰(zhàn)斗,充其量只能叫摧毀,本質(zhì)上仍屬于陸戰(zhàn)范疇,算不得防空作戰(zhàn)。
畢竟真正的防空,是要用武器擊落空中目標,這對武器性能、人員素質(zhì)的要求,可比組織部隊奇襲機場難上不知多少倍。
而如今,林曉搞到手的不是武器裝備,竟是比槍炮彈藥更金貴的特效藥品。
以副總指揮的眼界和謀略,豈會瞧不出這些特效藥的分量?
眼下在總部醫(yī)院,它們是救治傷兵的救命良方。
一旦送到寶塔山,那就是堪比戰(zhàn)略核武器的珍貴資源,是價值遠超黃金的硬通貨。
屆時只需稍作運作,憑借特效藥這根紐帶,不知能團結(jié)多少中間力量,更能換來八路軍急需的糧食、彈藥、藥品等戰(zhàn)略物資。
當然,副總指揮心里再清楚,也不能當著劉院長的面說破。
這就好比老李千辛萬苦搞到一批彈藥,卻被告知要拿去換物資,換誰都得急得跳腳。
既然林曉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搞物資”的本事又在八路軍里獨樹一幟,偶爾放縱他幾分又有何妨?
事實擺在眼前,越是放手讓林曉去折騰,越能撞出意想不到的驚喜。
更妙的是,把他往獨立團一擱,竟和李云龍、趙剛湊成了“鐵三角”,這化學反應(yīng)直接拉滿。
李云龍的狡黠大膽、趙剛的全局眼光和協(xié)調(diào)手腕,再加上林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支援,硬是把獨立團的戰(zhàn)斗力翻著倍地往上提。
如今這獨立團,在八路軍里儼然成了戰(zhàn)斗力拔尖的“刺頭”。
副總指揮心里直犯嘀咕,要是拉出去和其他旅級單位掰掰手腕,保不齊最后贏的還是這獨立團。
既然事實證明“放養(yǎng)”獨立團這招走對了。
那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徹底解開韁繩,掀了那些條條框框的束縛,倒要瞧瞧這獨立團能闖出多大的天。
也就是從這時起,副總指揮和八路軍高層算是摸清了門道——該怎么用獨立團,又該怎么盤活林曉弄來的武器裝備。
這一琢磨透,獨立團可算是迎來了真正的“獨立”,自主權(quán)直接拉滿,這可不就是獨立團徹底起飛的轉(zhuǎn)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