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上岸,再加上江南各地也是到處揭竿而起,江南地區(qū)的清軍就沒辦法動,江西的清軍便只能孤軍作戰(zhàn)。
而當初鄭成功被迫攻打臺灣,是因當時江南地區(qū)清軍實在是太多,他實在沒法打。
但眼下江南各地狼煙四起,清軍自顧不暇,正是他上岸的好時機。
福建思明州,呼嘯的海風吹拂,上千艘帆船宛若遮天蔽日,向著這座懸浮在海上島嶼駛來。
廈門是一個島,同時也是一個港口,與金門島相近。
十一月的北風吹得船上旗幟獵獵,那朱明的紅色耀眼,徐徐到了島邊廈門港。
在廈門對岸便是海門港。
去年鄭成功便是在這里與清軍將領達素交戰(zhàn),全殲達素四萬水軍,占領廈門與金門,以兩地為根基,準備攻打臺灣。
但這個時候臺灣尚未攻克,他便急匆匆回來。
船只靠岸,鄭成功的兒子鄭經(jīng)就迎了上來,與他在一起的還有南明內(nèi)閣大學士張煌言。
張煌言得知朱元璋的事情,就想在浙江起事,可他的力量太弱小,不足以撼動浙江的清軍,于是派人聯(lián)絡鄭成功。
在臺灣的鄭成功得知這件事后,就馬上寫信邀請他來廈門,并且告訴張煌言,自己也會不日回廈門與他會面。
因此現(xiàn)在島上除了鄭成功的兵馬以外,張煌言也帶了大概三四千人的隊伍,走海路坐船抵達了廈門島上。
“玄著公!”
(請)
北伐,北伐!
“延平王爺?!?/p>
“父親。”
“嗯?!?/p>
下了船,眾人聚攏。
可能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關系,今年三十七歲的鄭成功面容略顯滄桑。
他并沒有穿武將鎧甲,而是一身儒生長袍,皮膚黝黑。
張煌言其實也就比他大四歲。
此時的南明真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魯王一派,如熊汝霖、馬思理、張肯堂、沈宸荃、錢肅樂、張國維等支柱,也在清廷的屢次打擊下,全都殉國了。
張煌言只是個后輩,明亡時才二十四歲,這些年來卻一直奔走于江浙,試圖在南方豎起抗清大旗。
奈何南明內(nèi)斗紛爭不止,相互傾軋。不僅朝堂上,還有各軍閥派系林立,以至于被清軍逐個擊破,抗清力量不斷減少,最終落到今天這個局面。
本來張煌言已經(jīng)絕望,如今他卻是面露喜色,上前對鄭成功道:“郡王,事情已經(jīng)聽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