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要投降?不許!
崇禎十七年八月份,自從兩個月前多爾袞兵敗山海關之后,他在女真內部的權威一落千丈。
雖然經過內部斗爭,多爾袞擊敗了豪格,擁有了攝政王的地位。
但在軍事力量上多爾袞稍遜一籌。
因為皇太極手中有三旗,分別為鑲黃旗、正黃旗以及正藍旗,擁有八旗當中接近半數的兵馬。
皇太極死后,鑲黃旗與正黃旗作為內二旗歸屬皇太極的繼承者福臨。
正藍旗則歸屬于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只不過因為各方原因,豪格失去了繼承權,福臨年幼,三旗不能團結,才被多爾袞以兩旗的實力掌控權力。
然而山海關的這次兵敗,無疑成為了豪格、代善、濟爾哈朗等人攻訐的借口。
多爾袞回去之后,果然遭到豪格要求開諸王會議。
會議確實開了。
然而與豪格想象中的不同。
會上眾人的確指責了多爾袞的兵敗,卻沒有把多爾袞趕下臺。
整個會議多爾袞一言不發(fā),除了多鐸幫他解釋了幾句之外,其余時間大家都在說他的過錯。
可會議好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對解除多爾袞的職務以及權力是只字不提。
即便豪格在會上提了一次,諸王卻無一人響應,全都緘默其口。
這讓豪格火冒三丈,甩袖離開。
他不知道的是。
即便多爾袞這次打的敗仗虧損再大,諸王會議也不可能真廢了他。
說到底,這個時候能扛起滿清大旗的就多爾袞一人。
代善年齡太大,六十多歲,身體也不好,基本已經退居二線。
濟爾哈朗雖正當壯年,可他不是努爾哈赤一脈,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不可能掌權。
福臨年紀小,雖然是皇帝,名義上的鑲正黃旗旗主,但他才不到七歲。
手底下鰲拜索尼譚泰等人能幫他爭爭權益,卻不能爭到權力。
豪格更不用多說,性格暴躁,有勇無謀。
阿濟格與豪格一個樣。
多鐸今年才三十歲,比多爾袞差遠了。
所以數來數去,其實也就剩下多爾袞能征善戰(zhàn),有智慧有頭腦,能擔當起目前的局勢。
豪格看不懂,還以為只要廢了多爾袞,他就能夠以皇太極長子身份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