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問題在于內(nèi)斗
讓文官集團內(nèi)斗。
宋代的文官集團遠沒有明代的文官集團團結。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權力交疊,文官與文官之間權力存在交疊性,各自分管并不明細,具體事務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職官位,造成官員之間能互相插手對方衙署事務,使得雙方必須斗法奪權。
二是分權制衡,宋代把財、政、軍分別歸屬于三司、政事堂以及樞密院,而最終的決策權又歸屬于皇帝,造成文官集團必須依賴于皇帝才能有施政權。
通過這兩種辦法,就能讓相權依附于皇權,同時文官集團還得互相內(nèi)斗來爭權奪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團抱團對抗皇權的問題。
當然。
這樣也會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黨爭嚴重,并且互相推諉,上下職責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
明代也有黨爭。
但其實依舊可以看作皇權與相權爭斗。
比如嚴黨和清流。
那是嚴黨和清流嗎?
那是站在嚴黨身后的嘉靖與清流抗衡。
嚴黨只是嘉靖推出來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當這個黑手套貪的銀子已經(jīng)遠遠超過嘉靖的底線的時候,那也就是嚴黨的死期。
還有閹黨和東林黨。
閹黨身后是天啟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勢表現(xiàn)出來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內(nèi)部斗爭,還得是宋代。
而孫副教授覺得可以采取中孫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設計的整體政權思路,并且也講了弊端在哪里,明確表示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適的制度。
他設計的政體可以解決皇權與相權內(nèi)斗斗爭,但卻解決不了黨爭,只能說減少內(nèi)耗,加大皇權。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嘆,要不人家是歷史系教授呢。
從明初內(nèi)耗到明末這個東西他還真沒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問題了。
果然。